农民工"司令"张全收:珠三角已不是人力大本营
张全收握手招呼刚下车的外来工 羊城晚报记者 曾颂 摄
明日,全国两会大幕将启。
庙堂之上,宏观入手,最大的悬念肯定是这个———政府工作报告里GDP的预期增速目标几何?
南粤之地,细微观察,加快转型升级之中,务工格局嬗变,珠三角正在经历什么?
于是,羊城晚报的“会客厅”开张第一天就请来了两位风格迥异的知名人士看中国经济走势:经济学家茅于轼,全国人大代表、“农民工司令”张全收。
看似没有交集的两位,都从自己的视角读出了如今的中国经济走向。
站在深圳龙岗区一处工地上,全国人大代表、农民工“司令”张全收突然敬了个礼———有辆大巴驶进来,里面装着他的“兵”———来自河南和附近省份的农民工。春节后,这样的“运兵车”来了几十辆。
张全收来自河南,在深圳开展劳务派遣多年,随时调遣外来工到各缺工企业;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业务状况反映出珠三角制造业的用工情况。今年全国两会前夕,羊城晚报记者赴深圳采访张全收。
深圳平湖街道一处工地上,立着一层烂尾酒店。张全收把地块盘下来,挂个横幅,立一排板房,就改成了全顺劳务派遣公司的报到点和培训场地。节后各工厂纷纷开工,每天都有几辆大巴拉人过来,经全顺培训后,派到合作的大厂去;工厂给全顺付人工、管理费,全顺给农民工发工资。
“现在手里一两万号人,基本全都派出去了。你眼前这批也已经订满了,都是去厦门的食品厂,只不过工厂订单没到,人暂时在全顺待几天。”张全收告诉羊城晚报记者。
从2004年成立全顺公司至今,张全收越来越感到,珠三角已经不适合做人力大本营了。“前几年七成的人派到珠三角,三成在省外。现在倒过来了,七成去了省外,三成留在广东。”
今年节后,珠三角不少工厂又出现“用工荒”,工资大涨仍难招到人。明明广东缺工,为什么张全收还把“部队”往省外派?其中一个原因是珠三角的中小企业无法满足全顺的工资要求:今年张全收向工人承诺,在合作工厂里正常干活,一个月收入将在2300元以上,平均为3000元。这几年,“司令”承诺的数字一直在涨。
“珠三角很多大企业都把工厂迁到省外去了。我虽然是把人派到省外,但很多还是给广东的企业打工。”张全收说,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已初成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