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牌"保健品缺乏监管泛滥成灾 从业者揭潜规则
从业人士向本报记者讲述保健品销售“潜规则”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健康的重视成为拉动消费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保健品消费市场得以日益升温。一份调查数据显示,40%的受访者表示经常服用保健品,有75%的受访者在近半年内购买过保健品。
但这份数据同样显示,30%的受访者有过购买保健品上当的经历。
“现在看来,这是相当保守的数字”,三年前,罗先生(化名)投身炙手可热的保健品市场,开始代理销售某保健品。仅仅两年后,他便带着失望退出这个市场,“真品和假货鱼龙混杂,产品之间恶性竞争”。
市场不设槛滥竽充数越来越多
2009年,罗先生刚进入保健品市场时,确实有利可图。他坦承,保健品销售的利润十分可观。以他经营的品牌为例,进货价格可能就几块钱,但产品的“建议零售价”可能高达100元。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利润都这么高,但“最少也能翻倍”。
据他介绍,做这一行生意流程非常简单。在保健品公司洽谈获得代理资格,可以享受最低批发价。然后代理商去各大药店和美容院推销产品,获得在店内的销售资格。
有没有资格认定或者准入门槛?罗先生表示,保健品虽然大多在药店出售,但是比药品生意要宽松得多,几乎没有任何门槛,“跟普通食品一样”。
他还告诉记者,药店也几乎不审查所推销的保健品是否正规,“跟药店有关系就更容易推销。”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罗先生说,“零门槛”的便利让他轻易进入保健品市场,但正是“零门槛”带来的无序让生意越来越难做。
随着市场巨大利润被发现,保健产品如雨后春笋纷纷问世,产品重复的问题日益凸显,竞争趋于白热化。以钙片为例,市场上补钙产品已经多达两百来种。
同时,由于监管机制缺失,假货层出不穷,保健品市场鱼龙混杂,正规保健品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罗先生告诉记者,假的批发价格比正品要更低,现在假保健品做得“太真了”,以他两年的从业时间,也“无从分辨真假”。
罗先生透露出担忧,“这样下去保健品市场会害不少人。”
为了求证罗先生的话,南方日报记者在“3·15”前夕走访了多家药店的保健品专柜,发现目前保健品市场乱穿“马甲”、药品与保健食品不分等情况非常普遍。
批准文号与产品不对应保健品“套牌”普遍
根据规定:通过认证的保健食品在外包装上应标明一个天蓝色图案,即俗称的“蓝帽子”,一个批准文号对应一种产品。
但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保健品批准文号与实际产品无法对应的情况并不少见,甚至有多种保健品套用同一个批准文号的现象。
在广州陶育路一家药店,店员热情推荐了一款蓝色包装的氨基酸。该款保健品的生产厂家为“香港康尔斯生物制药”,批准文号是“国食健字G20060380”。
随后,记者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上查询了该批准文号,显示结果却是“颐仁牌铁锌钙氨基酸口服液”,公司名称是“江西颐仁堂医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名称和公司都与这款氨基酸产品不符。
店员还称,如果一次性买两盒氨基酸就可以赠送一瓶惠氏品牌的钙片。记者发现这款钙片包装上也印有“蓝帽子”标志,批准文号为“国食健字G20100442”。查询后发现,显示的产品品牌既非惠氏,产品也并非钙片。
在另一家药店,记者发现了一个名为“圣安俪康”的保健品牌,在仔细查看包装后发现,该品牌下的“番茄红素软胶囊”和“金枪鱼浓缩型软胶囊”使用的是同一个批准文号:国食健字G20040502。
经查询,这个批准文号对应的产品是“康富来牌西洋参软胶囊”,公司位于广东佛山,而圣安俪康的说明书上写的公司地址位于江西。随后,记者输入圣安俪康的官网地址,发现网站已经无法显示,再拨打公司电话和范姓经理的手机,双双显示号码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