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声四起 国际经贸市场春寒料峭
债务危机接踵金融危机,不断搅动全球市场。欧美经济疲软依旧,新兴经济体在短暂上行后,增速也日益趋缓,中国外贸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同时,中国经济下行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内需市场完全激活亦需时日。外患内忧下,2012年中国外贸该何去何从?为此,本报推出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2012中国外贸形势报告会”系列专题报道,希望通过众多业内专家对国内外市场状况的分析,探寻2012年中国外贸稳中求进的方向。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背景下,国际市场需求严重不足。同时,各国出于自保国内产业的目的,纷纷对以中国为代表的主要进口来源国举起贸易救济“大棒”。其保护主义令原本就因经济放缓而疲软的全球经贸雪上加霜,危机四伏。2012年的国际市场注定难以回暖。
朱鸿杰:全球经济复苏难“保护”声四起
用“哀鸿一片”形容2012年全球经济图景并不夸张。
美国经济复苏缓慢。长期的产业空心化导致失业率较高,债台高筑,社会不公正现象日益显著。2012年美国将联邦赤字下降至国内生产总值(GDP)1%~2%,国内需求和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增大。一旦美国2011年的工资税减免和长期失业者救济政策在2012年无法延续,那么美国经济将面临更大的衰退风险。因此,高失业、低增长将在可预见时间内成为美国经济常态。
欧洲经济积重难返。希腊等边缘国家引爆的债务危机对德法等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正在显现,但各国对待财政紧缩政策执行态度仍是各打各的算盘,财政调整政策推进缓慢。2012年2月底、3月初,国际评级机构再次下调希腊评级令欧洲经济雪上加霜。长期来看,欧元区不同国家间呈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竞争力强的欧洲国家正在向“欧猪国家”等竞争力弱的国家转变。
日本经济前景黯淡。2010年日本经济刚从金融危机中恢复为正增长,2011年年初便遭受了对经济社会最具杀伤力的地震、海啸、核泄漏三重打击,加上泰国洪灾恶化了制造业供应链的问题,日本经济形势再次黯淡,经济出现负增长。考虑到灾后重建支出的带动和制造业供应链的逐步恢复,2012年日本经济或将出现恢复性增长。不过由于日本经济的复苏短期受日元升值、长期受政府债务不可持续的制约以及欧元区债务危机的溢出效应,因而其经济增长前景仍不能过度乐观。
中东北非动荡不安。中东北非地区的政权更迭,直接影响该地区经济发展。今后一个时期内,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安全前景都将令当地经济前景充满不确定性。幸运的是,非洲经济未受波及,2011年非洲国家经济增长率甚至超过了5%。出口需求的增加与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更使得非洲经济开始逐步改善。然而,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这股正在成长的新力量仍显得任重而道远。
相比之下,中国经济似乎“风景独好”。但“独好”不仅未给中国外贸带来好处,反而使得国际上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明显增多,技术、环境等新壁垒层出不穷。数据统计显示,2011年中国出口产品遭遇贸易救济调查67起。而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到2010年底的十年间,中国受到贸易救济调查近700起。可以预计,2012年全年,中国面临的贸易保护冲击仍不会减少。
毕吉耀:以新兴产业为突破
经济复苏缓慢,全球需求低迷是对2012年全球经济最好的概括。发达国家私人债务转化为主权债务引发的欧美国家债务危机,未来将继续制约经济的复苏,而新兴经济体面临着扩大内需等诸多不利因素,因此,未来一段时期内,世界经济只能在新的危机和动荡中将艰难、缓慢复苏。
在此背景下,全球经贸亟需一针强心剂,这就是新兴产业。就目前来看,绿色、低碳已成为全球产业转型的方向。为了应对气候危机、能源资源问题,美国等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在低碳技术方面的研发投入,抢占未来技术进步的产业制高点,并把它作为再工业化和重振实体经济的重要战略重心。新兴经济体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也在积极发展新兴产业。中国明确提出了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以此作为推动转型发展的抓手。绿色低碳已经成为全球未来产业转型的方向。国际产业转移的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加大。这样的转型酝酿着巨大的贸易机会。不过,由于这些产业的发展大多数需要政府的支持,所以面临着反补贴、反倾销的摩擦也会加剧。比如和“绿色”联系紧密的碳关税问题就可能成为未来贸易争端重要的引爆点。
另外,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在影响国际市场需求的同时,还可能对中国外贸政策带来一系列影响。比如国际经贸规则将面临重大调整,全球治理主导权之争会更加激烈,美国会更加变本加厉地把环境标准、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等纳入到多、双边的经贸谈判中,力图建立对其更加有利的国际经贸规则。发达国家的主导地位有所削弱,但又不愿意放弃主导权,新兴经济体面临着承担更大的国际义务的压力。
张宇燕:全球经济“微”乐观
2012年全球经济仍将维持低速增长,增长态势将与2011年持平或略低。按照PPP(购买力评价)计算,2012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8%;按照市场汇率计算,增长率为3%。这一预测低于世界银行在2011年6月的预测,按PPP计算4.4%,按市场汇率计算3.6%的估计。
不过,虽然今年全球经济增长不尽人意,但在整体衰退的背景下,仍能看到些许“光亮”。首先,美国资产负债率中家庭负债和可支配收入比从5.1倍下降至4.6倍,失业率也从10%降到8.3%,消费增长在2011年2.2%的基础上继续回升;投资特别是设备软件领域的投资有所回升;美联储1月份史上第一次公布了2%的通货膨胀目标。这一切都表明,2012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将高于2011年的1.7%,甚至超过2%。此外,美元汇率虽仍处于贬值期,但贬值空间预计较小,大幅波动可能性不大。
其次,尽管正在经历欧债二次危机,但总体来看,欧债危机最严重的时期已经过去,这从欧洲各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大幅下降便可看出。目前欧洲央行正在推行LTRO(长期再融资计划),大大增加了商业银行从欧洲央行获取资金的可能性、数量和幅度,这至少从市场层面缓解了欧债危机进一步恶化的危险。因此,2012年欧洲再出现大的危机或是经济深度衰退的可能性很小,将保持在稳定区间慢速增长或小幅衰退。
尽管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不存在大幅衰退的趋势,可缺乏就业、复苏乏力依旧是可预见一段时期内的常态。受其拖累,新兴经济体不得不通过紧缩政策抑制通胀和无法操控的国际资本流动方向,增速放慢似已成定局,新的贸易、投资和金融保护主义将被诱发。当前最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在经合组织中推行的,旨在限制国有企业行为的“竞争中立框架”。美国正期望用一套新的规则来重新界定全球化,通过再全球化的手段,把在全球化过程中受益比较大的,或是在美国眼中看来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进行的竞争约束到一个新的框架下,而这无疑将对中国进出口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张向晨:警惕!美制造业回流成效显著
美国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其制造业回流计划对中国出口亦有很大影响。
数据显示,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制造业回流计划总共为美国提供了1800多万个就业岗位,制造业岗位的人均收入是7.7万美元/年,是所有行业收入的1.4倍。到目前为止,美国制造业已经实现了连续31个月增长。
在一定层面上,美国的制造业回流计划还是起到了一定效用,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令中国的利益遭受。因为美国的制造业回流计划和中国面临的生产要素成本的提高幅度息息相关。波士顿一家咨询公司的报告预计,如果此项计划继续执行,那么5年以后,中国沿海工业总成本将只比美国一些地区低10%~15%。
另外,商务部在广东省外资企业的调查显示,2011年广东省共有35家美资企业提前终止了在中国的业务,减资的有14家,尽管比例不算高,回流美资企业行业也仅限于一些高度依赖美国市场生产条件和特点的行业,且不排除回流是包括知识产权等多方面疑虑综合考量的结果,但美企回流效果的确已经显现。
再者,美国制造业回流战略还会与我国产业升级战略形成矛盾。因为我国产业升级要从低端走向中端和高端,美国重振制造业的战略集中在高端,两者的目标形成了重合,但两者市场的情况却存在差异。与美国市场相比,企业对我国政策环境确实存在疑虑,比如劳动力的供给。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为8000万~1.5亿,尽管总量来看并不稀缺,但结构却存在问题,其中30岁以上的劳动力占到了总量的80%以上,这显然不符合制造业发展的需要,且劳动力流动性非常大,这必然会影响外商投资企业在华的生产和布局。
李钢:中欧经贸曲折前行
经过多年发展,中欧经贸合作已具备良好基础,但在全球经济复苏及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走势不明朗的背景下,2012年中欧经贸合作仍面临很多制约因素,主要有四点:
一是欧盟经济将继续面临深度调整。当前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已超越单纯的流动性危机,上升为复合型的银行业危机、竞争力危机和政治危机,至今未有很好的解决办法。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12年欧元区和欧盟经济增长率为-0.5%。考虑到欧盟最大经济体德国经济仍然具有较强竞争力,以及近期有关希腊援助的第二轮方案最终通过,预计今年全年欧盟经济将呈现前低后高的发展态势,全年仍可能维持微弱增长。
二是我国对欧盟出口形势不容乐观。2011年下半年以来,全球商品贸易尤其是主要经济体进口增幅出现下滑趋势,其中,欧盟对我国商品需求明显放缓,我国对欧出口增速显著下降。2011年对欧盟出口增速比2010年减少17个百分点,对欧盟出口占同比下滑1个百分点。金融危机后较长时期我国对欧出口高速增长的局面难以再现。初步预测,2012年全年中国对欧盟出口增幅有可能降至个位数。从2011年秋季广交会的情况看,欧洲到会客商人数虽比春交会期间上升17.2%,但成交额却大幅下跌19%。同时,企业出于对后市的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困扰,普遍不敢接长单,成交的订单多数是6个月以内的中短单,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欧盟对我国需求的减缓及企业谨慎对待后市的苗头。
三是警惕欧盟贸易投资领域新动向。自2010年年底公布新的贸易政策以来,欧盟在政策层面对我国的贸易限制手法不断翻新。如呼吁修改欧盟贸易法规,声称若我国不向欧盟对等开放,将把我国排除在欧盟政府采购市场之外;推动机制改革,授权欧委会在未接到企业申诉的情况下也可对某一进口产品主动开展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为应对我国入世议定书中有关非市场经济地位条款即将到期,将对华贸易救济措施范围从反倾销扩大到反补贴等。此外,随着欧债危机后中国企业集中大量进入欧洲,欧方对我国企业收购欧洲企业的意图产生疑虑,对我国大型企业前往欧洲投资予以限制。
四是欧盟自贸区战略对中欧经贸发展构成潜在影响。在多哈回合谈判进展缓慢的形势下,为进一步开拓出口市场,应对欧债危机,欧盟在2011年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力图在未来5年内使与自贸区伙伴的贸易额覆盖其50%的域外贸易。2011年7月,欧盟同韩国的自贸协定正式生效,同时,欧盟还积极推进与我国周边经济体的自贸区建设,如先后启动的与印度、东盟、新加坡等国的自贸区协定谈判,和2012年将启动与日本的自贸协定磋商,有望在短期内完成在亚洲(不包括中国)的自贸区布局。由于我国与上述经济体在对欧出口产品结构方面存在同质性和竞争关系,如不妥善应对,将可能形成贸易转移效应。
李伟:中美贸易摩擦延伸到高端领域
当前美国的经济复苏主要依靠政策刺激效应,增长的内生动力尚未形成。因此,吸引制造业回归、抢占高端制造业制高点、扶植新能源等新兴战略产业,推动出口刺激经济增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等,仍将成为美国政府未来的着力领域,并在税收优惠、国家政策扶植等方面引导实施。美国经济战略的调整将对我国经济、贸易等多方面产生影响。
总体来看,未来中美经贸关系仍将以互补、互利为主,但由于中美双方力量对比发生明显变化,且被金融危机放大,导致美国对我国防范意识大大加强,中美贸易摩擦数量仍将增加。比如日前美国采取进攻性的贸易政策,利用260亿美元建立了跨部门的贸易执行中心,推动解决海外不公平的贸易作法。3月1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还签署法令,使其对中国等非市场经济体采取反补贴税合法化,这都是原有问题的延伸。
另外,中美贸易摩擦领域极有可能从原来传统低端的制造业转向更高端的制造业,甚至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例如最近中美发生在光伏产业上的贸易摩擦。
数据显示,美国从中国进口的价格指数已连续21个月上升,到今年2月份上升幅度已达到5.1%,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自己的要素成本上升对整个出口价格的正向拉动,另外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产业结构的上升,从中也可判断出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有可能会延伸到更高端的领域。(杨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