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文化创意炙手可热 追梦青年碰壁不悔(图)

2012年08月17日 09:23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粤拍粤掂工作室主要成员,电视剧《模特宿舍》就在旧厂房改成的戏棚里开拍。肖雄 摄

  “CUT!有点生硬,再自然点……”20岁出头的黄河拿着剧本对镜头前的男孩说,“再试一次”。

  灯光重新打上,机器转动,80平方米的戏棚里,每个人都一脸青春。

  这是一间被改成“戏棚”的旧厂房,在广州星坊60文化创意产业园内约有20个,里面活跃的大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

  近年来,借着“文化创意产业”被列入广东“十二五”规划重点发展产业的东风,越来越多像黄河一样的“愣头青”,毕业后并不急于找工作,而是怀抱理想,一头扎进了形形色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里。

  在各种“梦工厂”里,这些社会新鲜人筑起了什么“梦”?

  选择单干

  2012年6月26日,黄河一辈子都会记得这个日子。

  那一天,他的“处女作”开机,一部52集的都市情景喜剧,名字叫《模特宿舍》。

  黄河去年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那里有句话“高手多如林,就业不忧米”,说的就是这个系的毕业生相当抢手。黄河也不例外,离毕业还有一个学期,他就确定可以保研,也可以留校,或者到一些知名设计公司赚钱,但他都一一拒绝,一门心思就想搞个工作室,拍点东西。

  离开校园,究竟是梦想的起点,还是终点,是黄河这一代年轻人站在毕业分岔口上思考的话题。

  “我没纠结过,就是爸妈会担心,有点压力。”黄河读初中时因拍短片第一次“触电”,从此迷上了电影。

  200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黄河在校内开始小有名气。

  那是一个跨国企业的校园广告选拔赛,老师让拍几个短片去参赛,他以玩玩试试的心态,一天就拍了3条30来秒的广告DV,想不到全部获奖。

  之后,有企业找上门,有歌手想出MV,有微电影的组委会发来邀请,黄河慢慢找到五六个志同道合的伙伴,成立“粤拍粤掂工作室”正式接洽项目。

  2008年广州美院设计系毕业的古来希是这个工作室的核心成员之一。

  以美院高材生身份顺利考入电视台的古来希从小就有导播梦,大学时期曾是风云一时的摄影学会会长,在就业大军的洪流中,他最初还是选择了安稳。

  “收入稳定,工作光鲜,强度不大,确实是一份好工作”,古来希说,“但做久了,会觉得没意思,自己被慢慢抽离”。认识了黄河后,他挣扎了几个晚上后终于选择辞职创业,“起码将来不后悔”。

  选择“单干”,不管是黄河,还是古来希,多少都有点担忧。

  “不担心糊口,帮企业拍拍形象片就够了,”黄河说,目前工作室的日常运作大部分是以前大家拍短片凑的钱,剩下就问家里借,“担心的是自己的创作实践能否找到突破口”。

  参加放映会或有影响力的微电影比赛,把试片放上土豆,大约每接触七八个项目才有一个坐在一起谈的机会……摸爬滚打了大半年后,“粤拍粤掂工作室”终于接下第一个项目:有老板看中他们的方案,投钱开拍电视剧《模特宿舍》。

  2010年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的谢文君是《模特宿舍》的编剧,“有人想模仿美剧,或者现在国内一些流行剧元素,我们最终也答应,但当做起来的时候,却一集都模仿不了。”谢文君有点戏谑,“做惯了原创,做不了模仿。”

  对于投资方的建议,黄河他们都知道“年轻人没有名气,确实需要坚忍以及多付几倍的努力”。因为他们希望,在经历这些磨砺后,“40多岁能拍出上院线的电影”。

  现实磨人

  事实上,《模特宿舍》这班年轻主创明白,他们其实已经相当走运,更多刚毕业的社会新人可能因为缺乏机遇,而不得不搁浅,甚至放弃最初的理想。

  广州的小洲村就是一个活生生的“试验台”。

  在这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里,古朴的民宅隔不远就挂着“某某工作室”的牌子,牌子背后往往都隐着一些为坚守梦想而选择创业的年轻人。

  离开大学校园三年的梁圣淇就住在这条村的中心池塘边上,村民喊他“雕塑家”。

  他的工作室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其中一壁却悬着一幅9平方米的雕塑《十字路口的张望》,一只吊在十字架上的猩猩,有点像受难的耶稣,引人注目。

  “大二的作品,”梁圣淇说,那年他因为没钱而不得不休学,窝在一个不足10平米的露天小院里,与蚊子蟑螂为伴,花了一年时间创作了这幅巨型雕塑,“虽然一无所有,但不贫瘠,现在再给两年时间我也未必能达到这个水平。”

  无法全身心投入,是梁圣淇的现实,也是他的悲哀。

  为了能让自己作品的技艺、质感、表达得到认可,他不得不“以商养作”,用半年时间参加商业雕塑安装,赚到一些钱后,关门谢客,潜心创作。

  “每次参加商业活动,我都很痛苦。”梁圣淇惶惑不安,“害怕太多的商业味影响自己的感觉”。

  与梁圣淇情况类似的,还有他的师兄张湘溪。

  学室内装潢的张湘溪,毕业时班里25人,只有5人选择“单干”创作。“当时,有两幅作品被人相中,鼓励我走出来。”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自此五年,他一幅作品都没有再卖出过,完全靠家里和朋友资助,才熬到今天。

  “前几年,市场价太低,不想贱卖。”张湘溪说,这几年有敏锐的投资者嗅出艺术市场这块“蛋糕”的香味,市场活跃起来,他的坚持也吸引了买家。“有个画廊牵了线,今年9月可以在上海办个人画展。”

  张湘溪说,现在很多艺术专业的学生会选择创业、开工作室,一些理科生也会搞一些动漫网站,“这个磁场会越来越大,只要能坚持下来就会成功。”

  日前,张湘溪选择和在国画卖方市场已小有名气的女友一起搬离广州。“北京有个朋友赞助了我一个10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免费的,比这儿划算,而且搞文化产业,北京的氛围也浓一点。”

  创意门槛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炙手可热,被许多艺术从业人员、文化工作者、在校艺术生看好。然而满地“梦工厂”下,怀抱理想的年轻一代却往往在现实的触碰中遭遇壁垒。

  谢文君说,像他们这样的大学毕业生要搞一个所谓的文化创意企业或公司很难,“单是注册资金都要求过百万”,最后只能以“广告公司”注册,但广告公司就很难得到政策扶持,比如,进入一些创意产业园不会有减免费用,房租补贴、税收等方面也是空白。

  “广东创意产业本身不比其它地方落后。”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硕士生导师林学明说,比如广州这几年开始有意识利用一些旧厂区来建创意产业园,是一个好苗头,但要继续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而记者了解到,一些地方对“梦工厂”的打造,仍欠火候。有的创意产业园定位和发展则更显尴尬。

  位于芳村大道的信义国际会馆原是广东水利水电厂,起初定位为一个文化、商业、展览的场所,但目前大部分面积被几家婚纱摄影公司承包,成为婚纱摄影基地,外人并不允许进入相应园区摄影。

  位于海珠区革新路的太古仓由原英商太古洋行的仓库改建,其规划之初要引进设计产业、IT产业等创意产业,但记者了解到,目前太古仓成为了红酒采购、餐饮、娱乐的场所。  ●南方日报记者 谢苗枫 实习生 吴晓丹 林榕

【编辑:黄楠】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