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百货商店渐成网购“试衣间”?
在网购市场迅速发展的大势下,很多百货商店的品牌专柜尴尬地沦为“试衣间”,不少消费者已习惯于在商场选好款式和型号,转而在网上购买同款商品。同时,传统百货又面临多业态竞争加剧、经营成本上涨过快的“寒流”。
多重冲击之下,传统百货店开始走下坡路,个别百货商场不得不关门。诸多考验和压力之下,传统百货如何才能重振旗鼓,让消费者重新回归?
传统百货开始走下坡路
今年5月份,曾繁华一时的上海第一百货淮海路店正式关门停业。这家位于上海淮海中路中段、离雁荡路不远的老商场,1993年就开始营业,但19年后却不得不退出这一繁华路段。而此前,北京太平洋百货盈科店和五棵松店也相继宣布因无法应对上涨的成本压力而“关门大吉”。
这些仅仅只是当下传统百货企业开始走下坡路的一个缩影。
近些年来,因人工、物业租金等成本上涨,传统百货业面临较大压力。一季度,多家百货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二季度业绩仍没有明显好转。
业内人士看来,在经济不景气、零售行业业绩普遍黯淡的背景下,以经营服饰、珠宝、化妆品、家电等非生活必需品为主的百货业遭受最为显著的影响。
此外,消费者购物习惯的改变、不断崛起的零售新形态也都冲击着传统的百货模式。如综合商业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对于消费者而言就是一个“加强版”的百货店,它能一次性满足消费者的购物、餐饮和娱乐等多项休闲需求,吸引走了大量顾客。
财通证券分析师周丽在研究报告中指出,零售业的业态构成与人均GDP水平存在一定的对应规律:人均GDP处于1000美元~3000美元,零售业态以传统百货商店为主;3000美元~50000美元,以大型综合超市为主;5000美元~1万美元,以购物中心、专卖店、专业店、便利店为主。
而2011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5000美元,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人均GDP更是早已超过1万美元。
百货店尴尬沦为“试衣间”
来自于网购市场的强势力量,无疑给了传统百货沉重一击。
“现在出去逛街,几乎都不会现场就把看中的衣服、鞋子买下来,一般都是先在百货商场里试穿,选好款式和型号之后再到淘宝网上买,价格会便宜很多。”习惯于网购的上海白领周小姐告诉记者,她身边很多的同事和朋友现在都有这种购物习惯。
这就是近年来实体商场逐渐尴尬地沦为网购一族“试衣间”的真实写照。
记者了解到,随着电商服务与产品品质的提升,消费者对网购的信任与依赖程度增强,网购客户群也逐渐从年轻消费群体逐渐扩大到中高年龄层。电子商务的爆发性增长已经大大蚕食了传统百货的市场份额。
可以看到,实体百货业销售量下滑较大的品类,也正是方便网络购买的品类,比如服装、家电、IT产品等,甚至一部分奢侈品也因为奢侈品电商的迅猛发展而产生分流。
网购零售额在国内零售市场中的比率持续提高,2009年、2010年、2011年分别为2.0%、3.4%和4.3%。预计到2015年,约有10%的零售将在网上进行。
“千店一面”需转型
“感觉百货商场每家都差不多,卖的品牌也好,打折促销的手段也好,都是千篇一律,区别不大。”在多数百货企业现有的联营模式下,品牌商直接进入商场,品牌、价格与服务同质化严重,令特定百货企业的竞争优势难以体现。业内人士指出,面对零售业多元化态势,传统百货业需改变“千店一面”的市场现状,再次寻找价值所在。
的确,在商业街特色不断提升和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大型购物中心全面铺开的攻势下,空间有限、功能单一的传统百货商场的生存空间已经逐步萎缩,必须进行转型。“二房东、价格战”已经不能再成为传统百货成长的关键词,取而代之的应该是“顾客至上”的服务和体验。
事实上,一些传统百货也开始踏上转型之路,如王府井和百联股份等龙头企业都开始由联营模式转向自营。王府井百货集团今年还计划投资1亿元进军电商领域,以现有百货商场的实体优势为依托,打造大型的综合购物网站,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半月谈》2012年第15期,记者 王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