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对话中国经济:投资成短期增长驱动力

2012年09月11日 21:46 来源: 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在欧债危机影响未消、美国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人们将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希望放在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发展体上。而自身处于改革深水区的中国经济,又该如何抓住机遇,冲破经济危机的迷雾?

  11日,在2012天津夏季达沃斯开幕的第一天,朱民、李稻葵、林毅夫三位著名经济学家不约而同地谈到了这一问题,为中国经济下一步发展找寻出路。

  将欧债化“危”为“机”

  “我们生活在相互依存的世界里,绝不能忽视欧元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朱民认为,亚洲1/3的出口流向欧洲市场,如果欧债危机急转直下成为灾难,将影响全球经济发展。不仅美国、日本的GDP会受到1%至2%的影响,中国GDP也会受到1.5%的影响。

  不过经济学家认为,欧债危机也可以转化为中国发展的有利机遇。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要想把握此次机遇,最根本的是要站对“队伍”,正确判断欧债危机结局。

  “我认为,欧债危机不会导致欧元的崩溃。相反,欧债危机让欧元区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更加坚固。最终的结果是欧洲各国通过改革,实现进一步的一体化。”他说。

  “不少与会嘉宾口袋里都装了大笔欧元,这证明欧元还是安全的。”朱民也对欧盟近期改革显示出信心。他肯定了欧洲央行近期作出的注入流动性的决定,支持欧洲各国积极建立财政联盟、银行业联盟等做法。

  李稻葵建议,一方面,中国政府应通过多边机制,积极参与欧债危机的解决,传递出中国伸出援手的意愿,化解发达国家对中国的猜疑;另一方面,应进一步鼓励中国企业家探索合适投资方向。同时,深受危机困扰的欧洲国家,也应更积极地放宽政策,将旅游等市场向中国开放。

  他曾测算,只要每年有7000万中国人到希腊旅游,就能拉动希腊1.8%的GDP增长。

  投资成短期增长驱动力

  近期,发改委连续批复多个领域的“稳增长”投资项目,地方政府也在陆续宣布数万亿元的投资计划。新一轮的投资拉动吸引了这三位经济学家的关注。

  “近期出台一系列政策,维持中国经济增速,这是很好的。”朱民说,“稳增长”是当下中国发展的重中之重,也将对世界经济起到巨大帮助作用。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林毅夫也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依然疲软,国内消费短时间内不可能实现突破性增长。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时刻,中国一定程度上需要“凯恩斯主义”,依靠投资拉动。

  林毅夫说,一方面,2008年的4万亿元投资项目,有很多已进入最后的阶段,需要新的刺激政策。另一方面,中国需要利用此轮投资,发展一批能够消除瓶颈、增加生产效率的项目,起到自身转型发展的目的。

  对此,李稻葵提出,投资拉动的作用不可小觑,但绝不能“一窝蜂”地上项目。首先应确保风险较小的基础设施类项目,并通过开发新兴产能项目推动产业升级。“但要避免重复性建设和落后产能项目,尤其对与当地自然资源禀赋不相匹配的项目要慎之又慎。”

  放慢增长的“步速”加大改革的“步幅”

  二季度末,中国的经济增速滑落到8%以下,但与会的经济学家却纷纷表示这不是坏事。“全球经济增速都在下降,外需减弱自然会对中国经济增速有影响。但放缓不一定是坏事,而是进行结构调整、政策改革的最佳时期。”朱民说。

  三位经济学家一致认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了30年,足以说明其所具备的发展潜力。“全球危机给所有国家带来压力,但中国可以利用自身良好的发展潜力,在维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帮助其他国家走出危机。”林毅夫对此信心坚定。

  李稻葵更是出具数据表明,尽管30多年来,中国以近10%的增速发展,但目前中国人均GDP只占美国的18%。如果未来能提升到35%,将为中国经济潜力释放留有巨大空间。

  谈到如何进一步激活潜力,林毅夫表示:“中国经济发展首先应建立在可持续性和包容性上,实现全球利益共享。具体表现为技术创新、结构转型优化、资源合理分配等。”

  “当今中国经济仍然有巨大的改革原动力,面临三件大事不可不做。”李稻葵认为,一是要改善当下市场经济的法制环境;二是建立行之有效的福利制度,完善基本医疗制度和基本住房制度,让更多人共享改革成果;三是加强和其他国家的合作,消除猜忌,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记者吴雨、张辛欣、倪元锦)

【编辑:何敏】

>相关新闻: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