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央行对市场持观望态度 降准只是时间问题

2012年10月11日 08:4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专家:央行对市场持观望态度降准只是时间问题
    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对中新网财经频道表示,目前经济形势复杂,业内分歧很大,“是比较混乱的时期”,因此,目前央行持审慎的观望态度是可以理解的。

  中新网10月11日电(财经频道 秦辰) 自6月起,央行频繁通过逆回购操作增强市场流动性,9日,其再次逆回购2650亿元。如此“常态化”的操作,使得市场对降准预期产生强烈分歧。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对中新网财经频道表示,目前经济形势复杂,业内分歧很大,“是比较混乱的时期”,因此,目前央行持审慎的观望态度是可以理解的。

  美国QE3对人民币汇率影响有限 国家间已处于“脱钩” 趋势

  美国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3)推出已近一个月的时间,在谈到其对我国的影响时,曾刚表示,国际市场都是相互关联的,而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同时又是储备货币国,它的货币政策变动必定会对其他国家产生一些影响。

  “但是这次的影响不像以前那么大了。”曾刚对中新网财经频道解释道,“从08年开始,各个国家都在危机中调整,包括对结构进行调整。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目前已经处于一种‘脱钩’的趋势。原来收付失衡,大家都捆在一起。但调整后,独立性越来越强,从货币的角度讲,关联性在下降,各个经济体的独立性在增强。这是一个脱钩的过程。”

  他指出,这一“脱钩”过程已经发展了2~3年,尽管QE3的影响仍然存在,但已经不像几年前那么大了。“当年美元一走软,资本就向中国涌,加重人民币升值预期。但这两天我们可以看到,并没有特别大的影响。虽然对人民币汇率有一点推动,但并不持久,影响已不如以前那样显著。”曾刚说。

  专家:目前央行持谨慎观望态势 或将继续保持当前逆回购力度

  本周,一批逆回购到期。有分析人士称,接下来央行恐将面临不小的“工作量”,如果不采取其他措施,接下来只能继续保持这种逆回购的力度。曾刚对此表示认同。他对中新网财经频道指出,过去一段时间,央行都面临着银行间市场资金比较紧张的局面。“原本都预期降息或降准,这本身也是大家期望的事情。但过去一段时间,央行面临的事情比较多。一方面想维持汇率的稳定,另一方面又要维持市场流动性的充裕。所以在过去一段时间,央行似乎也不太愿意降准,所以才在公开市场上的操作力度比较大。”他说。

  对于央行的这种选择,曾刚认为可以理解,也很正常。他解释说:“因为现在并没有明显看到大量外资涌入并引起银行间流动性的增长。相反,现在倒有一定程度上的资本外流,是一个抽走流动性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讲,央行有一定的压力,需要维持市场的流动性。同时,由于经济下滑时期需要央行保持一个相对宽松的状态,如果不降准的话,公开市场的操作规模可能就必须要维持。”

  曾刚表示,与一次性到位的降准手段不同,公开市场是一种短期操作,在未来一段时间,央行可能还会根据市场的情况进行一些操作,“但目前情况比较复杂,这可能是央行不愿意去用长期工具的重要原因。包括目前的这种资本流动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如果是短期的,那么今天降准了,明天资本又涌回来,就会出现麻烦。因为存准一般是一次性的,持续的时间会很长。所以央行可能持有观望的态度。用短期操作维持着,看趋势是否成立,再从短期转为长期的操作。”

  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已成全球趋势 降准只是时间问题

  曾刚坦言,目前在境内外,无论是对中国经济、人民币汇率的看法,还是对美国经济的看法,业内存在很多分歧,处于比较混乱的时期,所以央行的货币政策维持一个审慎的态度是可以理解的。

  目前,市场对降准可能性的预测出现2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种认为降准在即,另一种则认为降准可能性不大。《广州日报》报道称,十月末,或是降息或降准的窗口期。但国海证券自营部分析师范小阳则对媒体表示:“目前的降息空间不大,是否降准比较难判断,因为逆回购是替代品。”而招商银行分析师刘俊郁也表示,短期来看降准的可能性不大。

  对此,曾刚指出,目前,宽松的货币政策已成为全球的普遍趋势,中国不可能置身事外,“日本、美国、欧洲,甚至前一段时间的澳大利亚,都在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没有任何理由可以置身事外,各国面临一样的问题。降,只是一个选择时机的问题。”

  曾刚说:“降是要降,但什么时候降?这是央行所考虑的,不是说央行没有降准的可能性。实际上,考虑到宽松的货币政策,这还是有很大可能性的,只不过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出来。这也是央行观望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想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

【编辑:秦辰】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