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哈气候大会“混战” “基础四国”抱团
多哈气候大会临近闭幕,各项谈判均进入冲刺阶段。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积极斡旋,每天要参加双边磋商、相关边会等十五场左右的活动。图为解振华与英国气候变化和能源部大臣戴维会谈。本次大会,英国率先在资金问题上“松口”。周锐 摄
中新社多哈12月7日电 (记者 俞岚 周锐)按照既定日程,多哈气候大会7日进入最后一天。上午9点,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基础四国”在中国代表团办公室再度紧急碰面,就大会最后的案文交流信息,统一立场。
同一时间,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等“伞形集团“也在多哈国际会议中心的另一个房间里“对表”。
近200个谈判方的利益诉求,要全部写入薄薄的大会案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这些国家贫富差距悬殊,对气候变化的承受能力大相径庭。
国际气候政治版图近年来发生明显分化重组。虽然在气候融资等核心议题上,穷国和富国仍然针尖对麦芒,但在其他一些关键议题上,传统的南北阵营界限不断模糊,主要谈判力量重新进行了排列组合。
如在达成一份新的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气候协议方面,小岛屿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集团就“离家出走”,和欧盟走到了一起。他们认为,美国以及中国等新兴发展中大国也要在国际协议框架下做出“自上而下”的减排承诺,而不仅仅是在国内做出“自下而上”的承诺。
为了让本国利益在大会成果中能够得到更多体现,各国在几十个不同议题上,都在寻找立场相近国家做盟友,多哈气候大会注定是一场“混战”。
自11月26日多哈会议开幕以来,除了大会小会激烈交锋,在各个会议室、各国代表团办公室,甚至是餐厅里、过道上,总能看到不同国家的代表或两两成对,或三五成群,密集磋商。
因巴西(Brazil)、南非(SouthAfrica)、印度(India)、中国(China),取各国首字母刚好组成英文单词BASIC,因此被叫做“基础四国”。
与此同时,这四个发展中国家又是新兴经济体,经济发展迅速,但同时都面临“成长的烦恼”——二氧化碳排放大幅增长,在气候谈判中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从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以来,四国频频抱团发声,争取气候话语权。他们的核心诉求是,气候谈判必须要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定的“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各自能力”原则,要“基础四国”现在就和发达国家一样做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承诺,模糊了历史责任、忽视了他们的国情。
四国认为,虽然他们经济体量大了,但人均GDP和发达国家还有鸿沟,还有大量人口处于“日均1美元”的贫困线下;虽然排放增量明显,但历史累计排放占比不高,人均排放不足美国的四分之一。他们现在的排放属于“生存排放”和“发展排放”,和发达国家的“奢侈排放”不可同日而语,必须区别对待。
多哈会议前,四国在北京就此次会议基本统一了立场。在多哈会议上,四国亲密合作,根据谈判中出现的新情况,又多次举行磋商,两度召开联合记者会,中国还数次代表四国在大会发言,用一个声音表明立场。
在6日举行的记者会上,在回答同一个问题时,后一个发言的部长第一句话必定是,“我同意某某部长或者其他几位部长的意见”,相当默契。记者会后,四国的部长们就在新闻发布厅外的过道开起了临时协调会。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向另外几位部长介绍了他刚刚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菲格雷斯会面的情况,并根据最新的谈判进展和他们商量对策。
在谈判的冲刺阶段,“基础四国”亮出了三大谈判底牌,并代表发展中国家再次强烈敦促发达国家展现政治诚意,兑现对发展中国家的出资承诺,并设定更有雄心的减排目标,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承担他们应当承担的责任。(完)
专题:多哈气候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