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京广高铁全线贯通在即 高铁游有望“沿线开花”

2012年12月21日 08: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2012中国经济改革

[核心]京广高铁将于12月26日正式开通运营,这条世界上运营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的开通,将改写中国交通格局......
[全程票价最低865元][被指未考虑收入水平][逼停部分航线][频道]


    京广高铁的全线贯通,不仅将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便利,更会给高铁经过地区的旅游市场的发展和转型送去“东风”,“高铁游”有望“沿线开花”。中新社发 王中举 摄  

  中新网12月21日电(财经频道 李金磊)京广高铁26日全线贯通在即,目前已经正式开始售票,引人注意的是,京广高铁的全线贯通,不仅将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便利,更会给高铁经过地区的旅游市场的发展和转型送去“东风”,“高铁游”有望“沿线开花”。

  沿线各地旅游迎发展良机

  京广高铁即将于12月26日全线贯通,根据公布的京广高铁票价时刻表,北京西至广州时速300公里的G字头列车最低售价为865元,全程最快仅需要7小时59分。这意味着,京广高铁开通后,早上在广州吃完早茶,下午就能在北京吃全聚德了。

  高铁的便利势必催火“高铁游”,给沿线各地旅游带来发展良机,而各地显然也意识了这一点,纷纷设计推出相应政策。据燕赵晚报报道,河北省旅游局12月18日发布了首批9个地市的京港澳高铁旅游线路,将积极向高铁沿线城市进行推介,以吸引游客。

  武汉市旅游局局长张侠对京华时报表示,当年武广高铁开通时,就非常有效地带动了广东、湖南等客源市场,而京广高铁一旦开通,不仅是北京,包括河北、天津、河南,甚至是山西、西安的客人都可以通过高铁的接驳把武汉纳入周末游的范围。如今,武汉已经在找北京的一些旅行社商谈合作事宜,争取尽快开发出适合北京客人各类旅游主题产品。

  旅行社力推京广高铁新线路

  京广高铁即将全线贯通的消息传出后,沿线各大城市的旅行社嗅到新一轮发展的巨大商机。广东铁青、广之旅、南湖国旅,甚至香港数家旅行社纷纷派人北上,洽谈开发“高铁踏雪寻梅之旅”、“高铁游故宫”、“元旦少林、长城5日游”等全新旅游线路。

  如今,身处出游淡季的各大旅行社忙碌起来,纷纷开始设计高铁沿线的旅游产品,预计首批京广高铁旅游产品在明年春节前推出。据京华时报19日报道,国旅总社国内部副总经理孙立群告诉记者,国旅已经提早做好准备,26日高铁开通,29日首发团就将启程,目前相关的3条线路都已经上线。

  来自广东铁青旅行社的统计数据显示,京广高铁武广段开通后,仅今年在该旅行社每天报高铁团的人数超过600人,约占该社中国国内游出游人数的1/4,高铁团俨然成为该社近3年国内游业务增长的“火车头”。

  “高铁游”旅游旺季优势明显

  京广高铁开通后,势必将加剧与沿线航线机票的竞争。多位分析人士指出,“高铁游”在旅游旺季优势明显。

  广之旅国内游总部总经理文爽对南方日报表示,虽然京广高铁开通的时间正好是传统淡季,与飞机团相比,各方面优势相对不突出,但如果在暑假、十一、春节等出游旺季,京广高铁的开通对旅游的利好拉动绝对是“不容小觎”的。

  分析之指出,按照以往,旺季从广州往返北京旺季机票价格基本在8.5折-9折之间,约需3000元左右(往返),旅游成本较平时大幅增高,而反观京广高铁,在旅游旺季就会凸显出票价稳定,接待量大优势,预计高铁将为明年春节黄金周北京游带来2-3成的增长。

  将推动沿线省市旅游转型

  京广高铁的开通不仅会给沿线省市的旅游市场注入新的活力,更将推动旅游产业的转型。事实上,各条高铁开通后,沿线许多城市的旅游产业已从“门票经济”向“综合经济”转型发展。

  分析认为,这主要源于高铁带来的更多商务行、自由行中的高端客源,给予巨大支撑。许多游客由于带薪休假时间有限,对旅游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不满足于走马观花的“观光游”,而更多选择“休闲度假游”和“深度游”,因此也拉动餐饮、住宿、购物等领域的收入增长。统计数据显示,武广高铁开通近3年来,以武汉为唯一目的地城市的广东游客约占总数的25%,平均停留2到3晚;以武汉为目的地并游览省内其他地区的约占75%,平均在武汉停留1到2晚。

  可以预见,京广高铁贯通后,过去匆匆忙忙的“跟团游”会更多地被“自助游”和“深度游”替代,对京广高铁沿线景区城市来说,这是推进旅游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中新网财经频道)

【编辑:李金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