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寻求理性优化 经济增长“脱水”
遭受危机重压的世界,期盼着增长的甘霖。回首与前瞻,世界看东方。过去几十年,中国增长已成世界奇迹。而今,站在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历史新节点上,增长这个硬道理被赋予全新内涵,增长的内核正在升级和演变。
“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这是中国领导人关于经济增长的最新表述。
不求量,而求质;不求快,而求稳;摒弃短视,放眼长效。增长确立新方向,跨越形成新思路。中国增长寻求理性优化,受到世界关注。
顺应时势——经济增长“脱水”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在成为中等收入国之后,出现经济增长乏力、人均收入水平难以提高的现象。中国要跨越“陷阱”,关键要看增长。
“实实在在”、“没有水分”,语言朴实,蕴含之理至深。
“不求快”而求“实实在在”,表明中国更加客观面对经济现实,这是国际社会很多有识之士观察的结论。俄罗斯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认为,中共新领导人在经济增长方面的表述给人深刻印象。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以年均近两位数的步伐增长,居全球之冠。增长的成绩世人共睹,但增长中存在“水分”问题,亦不应回避。
增长中的“水分”往往来自缺乏效益、质量和可持续性的增长。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的最大化,就造成诸多负面效应。日本智库大和总研常务理事金森俊树说,中国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需要兼顾环境与增长,短期内可适当放缓经济增长,更多考虑环境问题,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
《澳大利亚人》报资深经济记者尤伦说,“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长时间成功地运行这样一种投资占比很高的经济。”但不容忽视的是,以投资来扩大经济规模,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如果缺乏效益质量,这种增长也是含有水分的。
“含水分”的增长不能持续。为增长“脱水”,是对经济发展的改善,也是民心所向。
稳中求进——激发增长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持经济增长,需要“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活力和动力”。
动力从何而来?活力怎样产生?推进新型城镇化、治理生态环境、扩大内需、调整结构、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这些举措都可望带来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活力。
中国追求“没有水分的增长”目标,同时也向世界表明了稳增长的决心——比利时布鲁塞尔圣路易大学欧洲研究所中国问题专家德弗雷涅教授通过观察得出这一结论。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发展还很不平衡,尤其是城乡差距较大。差距就是潜力。如中国领导人强调的,未来几十年推动中国发展的重大潜在动力在城镇化。在韩国现代经济研究院主任研究员韩载振看来,中国政府对中等收入陷阱面临的诸多挑战都了然于胸,城镇化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环保与经济发展并非对立,这些是国际社会在跨越“陷阱”方面的一种共识。金森俊树认为,环境保护措施和对策能创造出新的环保产业,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东亚经济研究所主任德赖斯代尔说:中国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生产要素型经济增长需要改革创新。
放眼寰宇——把握增长棋局
多年的增长造就了日益强劲的综合国力,中国的增长不仅关系到自身发展,还关系着世界经济的切实利益。中国追求“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不仅会造福本国,同时也会与世界经济形成积极良性互动。
在不久前结束的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多位专家表示,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增长关键要看美国、中国等大经济体的带动。
不断对“增长”内涵进行反思,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有效益、有质量和可持续,这不仅关系到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理念,也必将赢得世界的尊重。
如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所言,“中共执政创造出了前人不可想象的财富与梦想”。“与一个疲弱和不稳定的中国相比,世界更希望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更有质量的增长必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从更宽广的胸怀看,全球发展也需要中国下好“增长”这盘棋,走好“增长”这条路。(执笔记者:刘丽娜,采访记者:刘恺、冯武勇、徐海静、樊宇、权香兰)
专题:2013年全国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