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基层代表的收入账:收入要翻番 更要缩差距
广西绿城水务股份公司抄表工牙庭科代表
企业效益好
增收才有望
今年52岁的牙庭科,已在抄表岗位工作了17年。
“我们抄表一班只有17个人,却负责南宁全市7000多个大口径水表的抄表。全班每月抄表1.4万多次,平均每个月每人要抄表约1100个。”牙庭科说,“水表大多被井盖盖住,有的井盖重100多公斤,一个抄表工一天有时候要掀十几个井盖。”
牙庭科给记者盘算了一笔2012年的收入账:
他家三口人,目前只有自己和妻子有固定收入。2012年,扣除“五险一金”等1200多元,牙庭科每月收入2800多元,加上单位年终效益奖7000多元,全年收入4万元左右;做中学老师的妻子,全年收入比牙庭科少个三四千元。没有其他投资和财产性收入,他全家全年收入7.6万元。
“房贷几年前已还清,小孩正在念大学,有奖学金、生活补助,负担不大。家庭开销,主要是生活支出,供养双方的老人。这些收入足够应付了。”牙庭科说。
“2006年前后,我每月到手工资只有1500多元。这几年公司效益好了,大伙的收入也开始增加。加上我又升职做了班长,到去年工资基本翻倍了。”牙庭科说。
作为一线工人,牙庭科没有其他收入渠道,实现收入倍增只能寄望公司加薪。“企业效益好,我们增收才有希望。”但他最期盼,政府对退休职工养老再加把力。他对退休工人做过调查,发现企业工人退休养老金还是不高。现在南宁不少退休工人养老金只有1700元/月。这些钱够养活自己,但如果碰上生病,这点钱肯定不够用。
(本报记者 庞革平 谢振华整理)
陕西旬阳县王院村支书陈分新代表
收入要翻番
更要缩差距
陕西旬阳县棕溪镇王院村是秦巴山区的一个小村。这些年来,在村干部们的带领下,王院村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8100元,高于全县5911元的农民人均纯收入。
目前,王院村农民收入来源主要是三大块,一是劳务收入,占近50%,二是以养殖业、种植业为主的产业收入,占40%左右,三是政策性收入,占10%。村党支部书记陈分新代表介绍,全村304户,1000多口人,目前在外打工的有300多人,集中在山东烟台、陕西西安等地。养殖业以生猪、白山羊养殖为主。
“十八大提出收入翻番,我们村也制定了自己的计划:到2016年,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14000元。”陈分新说,为达到这一目标,将每年种植1000亩烟叶,饲养200张蚕,出栏3000头商品猪,劳务输出400人。
“除去正常的农业支出,我们也为自然灾害等不可预测的损失预留出了空间。可以说,收入翻番,我们信心十足。”
在谈及困难时,陈分新表示,目前农村有些“后继无人”,村里30岁以下的年轻人多数都外出打工创业了。“过去我们比较担心,农村缺乏劳动力情况下该如何发展农业产业化。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家庭农场,让我们增加了信心。”
他认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实现规模化经营、工厂化生产、专业化分工、市场化运作,把农民变成产业工人,并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实现农民收入倍增还只是第一步。今后还要多条腿走路增加农民收入,不断缩小城乡差距。”陈分新说。
(本报记者 田 丰整理)
专题:2013年全国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