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9月CPI升至3.1% 外媒称不具大幅调升基础
中新社北京10月15日电 (李晓喻)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中国9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骤升至3.1%,创7个月以来新高。对此,外媒表示无需过分担忧。
外媒分析说,暂时性因素是推高9月CPI涨幅的主要力量。
《华尔街日报》14日分析称,9月中国CPI上涨提速主要是因为台风造成的损失和季节性因素造成鲜蛋、鲜菜、猪肉等食品价格上涨。
《日本经济新闻》也认为,酷暑和大雨等恶劣天气产生的消极影响,使食品价格上升,推高了整体水平。
根据统计局的数据,9月CPI食品价格同比上涨6.1%,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6%。从环比上看,9月食品价格环比上涨1.5%,高于2003年-2012年同月1.1%的平均环比涨幅,影响CPI环比上涨约0.51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环比上涨仅为0.4%。
英国路透社报道认为,中秋和国庆“双节”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通货膨胀重回“3时代”。
在通胀面临上行压力的情况下,全年CPI同比增幅是否会超过3.5%这一官方“上限”引发外媒关注。
路透社分析说,目前中国经济仍处于企稳复苏阶段,意味着总需求对通胀的拉动作用有限,整体物价预计仍将处在缓慢上行通道,不具备大幅跳升的基础。
《金融时报》网站也认为,虽然月度CPI涨幅较大,但全年通胀不太可能超过官方3.5%的上限。
福布斯中文网则预计,由于基数效应,四季度CPI涨幅可能进一步攀升,但超过3.5%的可能性很低。
对CPI涨幅上升是否会引发政策转向的担忧,外媒普遍认为中国政府仍然会保持“淡定”。
福布斯中文网指出,鉴于9月CPI同比增幅的激增是受一些暂时性因素以及基数效应所驱动,且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出于保持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的需要,预计中国政府不太可能仅仅因为9月CPI同比增幅攀升至3.0%-3.5%区域,而突然逆转其促增长措施。(完)
专题:聚焦中国经济“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