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力压减过剩产能 “走出去”或成“新路子”
中新社北京3月14日电 (记者 陈林)“钢厂关停后转型很困难,我们正在寻找新出路。”14日,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半壁店村党委书记韩文臣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之前,他还有另外一个头衔:河北唐山宝业集团的董事长。这是一个年产钢120万吨、最多能为3000多人提供就业的企业。借助上世纪90年代钢铁发展小高潮,韩文臣所在的村也获评“河北第一村”。
“那时效益很好,本村、周边村很多人都在这里上班。”回想此前情景,韩文臣有些叹息。为压缩过剩产能、降低煤炭消耗量治理空气污染,河北提出了宁可伤筋动骨也要实现环境质量脱胎换骨的思路,实施了大力压减钢铁、水泥、玻璃和煤炭消耗的“6643”工程。韩文臣所在企业因此成了第一批被关停的企业。
“我们要赚钱,更需要蓝天白云。”韩文臣说。
两会上,多位代表关于过剩产能外移的建议让他们几位钢铁企业家颇感兴趣。“钢铁产业发展到一定时期,把产能转出去是个发展方向。”韩文臣说,中国过剩的产能在国外贫困地区并不过剩,但很多民营企业不敢轻易尝试,“需要政府搭建一个放心、安全的平台”。
已在钢铁一线工作25年的全国人大代表、唐山钢铁集团炼铁厂经营科科长方丽平说,现在很多小企业已停炉,450-500立方米的高炉几乎全部被淘汰。当选代表3年来,她的建议几乎都关于钢铁生产和环保工艺,她表示市场有需求就不算过剩,但环保要求必须达标,未来发展方向应是高、精、尖。
压钢减排也影响到了相关产业发展。全国人大代表、中煤张家口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的郭云鹏说,4-5年前他们已提前感受到钢铁市场寒意,那时国际市场乏力、国内日趋饱和,“客户少,市场竞争激烈了”。从去年起明显感受效益下滑,工资也在下降。
“目前河北钢铁产品还是低端的多、高端的少。”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工信厅原厅长王昌说,河北是钢铁大省,钢铁产量占到全国四分之一,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一是把量降下来,二是要提质增效。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副省长姜德果表示,钢铁、水泥、平板玻璃是河北传统支柱产业,在技术、资源、市场等方面有比较优势,但因产能大、排放多,对大气环境质量造成了影响。今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GDP增速放缓情况下,压减产能力度并没有减,目前“6643”工程已经完成过半。剩下产能都是符合国家排放标准的、富余而优质的产能。
“河北的产能走出去具有很强竞争力,已经有了探索。”姜德果说,河北钢铁收购了卢森堡德高国际贸易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邢台德龙钢铁在泰国投资建设了60万吨热轧窄带钢项目,冀东发展集团在南非建设100万吨水泥厂,都取得明显效果。
他表示,将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把钢铁等过剩产能“走出去”作为产业转型升级重要机遇,既把富余的优质产能转出去,又发展装备制造业,优化河北产业结构。下一步政府将为更多富余而优质的产能“走出去”提供全方位支持和便利化服务,使其真正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闯出一条新路子。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7日参加河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河北要在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中树立新样板,推动优势富余产能和重大装备走出去,到国际市场参与竞争,带动国内产业升级。(完)
专题:2015年全国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