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人大代表话司法 服务经济成热点
中新网杭州1月28日电 (记者 张茵 见习记者 李苑露)法院审结一审商事案件33.8万件,对涉困企业进行差异化处置,通过司法程序化解银行不良资产1325亿元,盘活企业存量资产184亿元……浙江省法院2015年的数据显示,司法服务经济已成为浙江特色之一。在2016年浙江两会期间,多名人大代表在热议司法时,都将服务经济的希望列入了各自建议中。
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近年来,在经济的“寒潮”中,浙江受到了极大的波及,民营经济发达的温州更是不例外。但作为改革的排头兵,温州始终坚守,并率先探索多种模式“应对”经济寒潮。
而司法中的实践,正是温州的成功探索之一。斩荆披棘,温州有着全国首批破产案件审理方式改革试点法院的底气,以司法服务经济,创出“温州模式”的新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的破产案件在处理中,无论是法官、律师还是中介评估组织,都面临一种经验和理论的提升。”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委会主任候选人葛益平认为,虽然温州的“金融风波”较为严重,但是总体来看其实也较稳。
浙江省长李强在作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要加快“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相关改革。建立健全优胜劣汰机制,对“僵尸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乃至破产清算实现市场出清。
事实上,这正是温州近年来一直探索的路子。作为全国首批破产案件审理方式改革试点法院,温州中院破产审判工作一直走在浙江,乃至全国前列。
据了解,2014年,温州两级法院共受理企业破产案件123件,占浙江省破产案件受理数的40.73%,化解不良资产23.94亿元。2015年,温州两级法院共受理企业破产案件233件,占浙江省破产案件受理数的37.64%;审结161件,占浙江省破产案件审结数的51.60%;盘活土地229.90亩,厂房11.35万平方米,化解不良资产38.22亿元。
数据的背后,是司法机关的态度。浙江省人大代表、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徐建新介绍,其金融风险化解成效显著,去年温州法院化解不良资产已占温州的四分之一,“我们虽然涉金融的案件数还是在上升,但是上升幅度有了很大的回落。”
这是他乐意看到的现象。用司法手段,努力让企业重整“破茧重生”,更是他的希望。而在这片民营经济的沃土,近年来“重生”的企业也不在少数。
曾2次位列全国民企500强的温州某企业,因经营不善等多重原因,以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为由向法院申请破产重整。但由于该公司的内外关系复杂、工程数量庞杂,公司治理结构复杂、债券结构复杂等多原因,重整难度很大。
法院并没有放弃,通过一系列探索,以竞争方式选任破产管理人、以公开方式征选战略投资人、试行清算式重整……最终重整成功。宽容失败,自我拯救,在这民营经济特色的区域,以司法服务经济的探索已走出了自己的步伐。
为“抵御”经济的寒冬,徐建新还建议,要破解重整企业信用修复的难题。“温州在破产审判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我们十分注重对有可能拯救的企业进行重整,让企业起死为生。”他建议,重整成功企业的信用记录应该重新开始,在税务登记证方面也要相应“变更”。
在温州,政府及各界也愿意为民企、民营经济“操心”。
“我们如何更好地维护企业家的正当权益,保护他们发展的信心?”浙江省人大代表、温州市鹿城区长朱崇敏思考。他认为,有些企业家可能会无意中碰到一些案件,而在整个案件过程中,企业家会承受很大的压力。
“为了更好支持企业家安心实体经济的发展,在‘无意识触及’这方面,能不能给予免责或者由各级政府报告申请保护?”他建议,在机制层面上,在有利于社会正能量发展的情况下,给予这类企业更多的支持和保护。
浙江省人大代表、浙江省律师协会副会长、浙经律师事务所律师合伙人李根美则在结合“十三五”规划,保障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前提下提出了建议:“检察院系统在实行职能时,涉及到企业家转型升级的,在罪与非罪的关节点上,在法没有明确规定的关节点上,要掌握一个度,以无罪推定的思维方法进行,这样更有利市场经济的发展。”(完)
专题:2016年地方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