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补分离”攻坚粮价市场化 玉米库存成本每年630亿
黑龙江省北安市东胜乡东安村程鹏文家没卖出去的大豆。记者 王建 摄
记者调查发现,近日,国家相关部门公布,2016年,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专家表示,价补分离有利于化解我国粮食高产量、高进口、高库存“三高”怪象,但同时也提醒,从“政策市”过渡到“市场市”,要谨防出现“卖粮难”。
粮食“三量齐增”
亟须结构性调整
2015年中国粮食产量取得“十二连增”,粮食总量达62143.5万吨,比2014年增加1440.8万吨。丰收背后,粮食收储面临新矛盾。特别是我国对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实行托市收购政策,粮食库存居高不下,呈现出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现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我国粮食库存量达到历史新高,但进口量同样也不断创新高,这是不正常的。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与国际粮价呈现出价格倒挂、粮食主产区与销区价格倒挂。
据了解,我国上一轮粮食改革始于2004年,当时的指导思想是走市场化道路,但对重点短缺品种在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以保护种粮积极性。实施范围一开始是早籼稻、粳稻,2006年扩大到小麦,后来又对玉米实行临时收储。不管是最低收购价还是临时收储政策,都是一种托市收购,由国家来托底。
2014年之前,我国三大主粮的收购价格都呈现出逐年提高的趋势。以玉米为例,2008年在黑龙江省,玉米临储价格为每斤0.74元,而到了2014年达到每斤1.11元。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蒋和平表示,托市价格连年提高,直接助推了粮价上涨,下游深加工企业怨声载道。另外,国内粮价大幅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进口冲击严重,玉米体系内忧外患。
在上述背景下,虽然我国玉米产量不断增长,但是进口玉米和玉米的替代品也在不断增长,我国自己生产的玉米没有价格竞争优势,不得不进了仓库,现在玉米库存可能是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在“第十三届国际油脂油料市场论坛”上做报告指出,目前国内玉米库存量在2.5亿吨,稻谷库存量在1亿吨,国储玉米库存压力巨大,仅玉米库存成本费用每年在630亿元。
无论是从中国农产品市场运行情况来看,还是从中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来源来看,二者均表明中国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与改革的迫切性。李国祥说,“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实现了价补分离,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同时又能完善农业保护政策。
多位农业专家表示,目前玉米出现了结构性过剩局面,如果不进行供给端的结构改革,就难以应对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的双重挤压,无法缓解粮食产量、库存量、进口量“三量齐增”的局面。
目标价格操作、风控
两大难题待解
目标价格改革试点,重要内容就是探索价补分离。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国家将补贴直接给生产者。从农民、基层干部和专家的反映来看,目标价格理论上很完美,但在我国人多地少、分散经营为主的国情下,粮食作物采用目标价格将面临诸多障碍,其中实际技术操作和风险控制是目标价格面临的两大难题。
市场价格和补贴方式是执行目标价格的两个关键要素。大豆目标价格政策文件规定,大豆市场价是采集粮食收储企业、大豆加工企业收购大豆的价格。从目前试点情况来看,农民反映较多的是不同的地区种植周期、成本都不同,对制定统一的市场价格存在很大疑虑。黑龙江省北安市新荣合作社社员孙守生说,北安市纬度较高,大豆产量比不上黑龙江南部的,而全省统一的市场价显得不合理,“我们北边的地区明显吃亏”。
补贴方式操作起来显得更难。记者调研中,基层干部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面积难核实、工作压力大、数据易造假、农民不满意。黑龙江大豆协会副秘书长王小语说,目标价格遇到我国农业规模小且分散、种植户多的具体国情,实际操作层面确实困难大、问题多。
另外,目标价格改革遭遇风险防控难题。据王小语介绍,在2014年至2015年度大豆试点采价期间,主产区大豆价格呈现先高后低走势,最高价时达到4600元/吨,采价期临近结束黑龙江大豆均价约4060元/吨,最低价则为3600元/吨,后期出现“大豆难卖、企业不收”的状况,购销陷僵局。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蒋和平教授说,对于已经习惯了行政保护、缺乏市场意识的粮食产业来说,从“政策市”过渡到“市场市”将会是一个非常艰难痛苦的过程。特别是政策调整之初,失去托市价格作为“支撑线”与“基准线”,市场很容易出现新粮上市之初的“粮农惜售”与“企业慎收”、集中上市时的价格“断崖式”下跌与“卖粮难”等现象,进而导致粮价波动。而失去了托市粮这个“蓄水池”,政府平抑粮价波动的物质基础只剩下各级专项储备粮,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将大大减弱。因此,实行粮食目标价格制度可能意味着更高的市场风险。
出台配套政策
谨防“卖粮难”
随着大豆、玉米等作物相继实行价补分离政策,专家表示,下一步重点要谨防出现“卖粮难”。粮食市场从“政策市”到“市场市”需要政府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同时又要严格避免出现阶段性政策“长期化”、应急性政策“机制化”,同时还应充分发挥我国粮食期货市场的功能。
价补分离在大豆政策已经先行。由于大豆价格持续走低,加之进口大豆冲击,不少规模种植户手中的大豆至今难以出售。近日,记者来到黑龙江省北安市乡东安村程鹏文家中,200多吨大豆在前后两个院里堆成了“小山包”,蓝色的帆布盖在上面。为防止豆子因气温升高而发霉,程鹏文找来邻居帮忙,把帆布掀开,让豆子晒晒太阳,通通风。
3月份开始,黑龙江省各地陆续进入备春耕之际。眼看别人家都备好农资,程鹏文却紧锁双眉,他的农资还没有着落。“你看这么好的大豆,还是高蛋白的,咋就卖不出呢,以前收大豆的粮贩子经常进村吆喝,现在都没有了。”程鹏文说,去年流转了1000多亩耕地,全部种了大豆,到现在一点还没卖。“大豆卖不出去就没钱买种子、化肥,真是急人。”
程鹏文曾托人找了一个收大豆的企业来看,价格就给到每斤1.7元,按照这个价格就得赔钱。老程告诉记者,一亩大豆的种植成本500多元,亩产量约300斤,如果没有国家补贴就等于白忙活。
在北安市前进乡二井镇自和村村委会大院内,记者看到,装满大豆的编织袋码得整整齐齐。村党支部书记闫忠杰告诉记者,去年村里种了6000多亩大豆,到现在都还没卖出去。“往年的这个时候,差不多都卖完了,现在贱贵没有收的,随着天气转暖,容易坏掉。”
据北安市农业局农技推广中心主任王德友介绍,去年全市大豆种植面积接近160万亩,新型经营主体总产22万多吨,到目前为止,还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大豆没有销售。大豆不能变现,导致新型经营主体自筹春耕生产资金能力下降。
五大连池市德农种业有限公司兼收大豆,其公司总经理张寒凝说,黑龙江大豆深加工企业基本上停产,而南方多用进口豆,对国产大豆需求意愿不高,本地也受俄罗斯进口豆的冲击。“收了之后走不出去,我们就得赔钱,农民现在也想卖,但我们不敢大量收购。”张寒凝说,现在大豆购销市场非常冷淡,处于有价无市的状态。
玉米实行的价补分离和大豆目标价格政策相类似。蒋和平表示,下一步重点要防止出现“卖粮难”。粮食市场从“政策市”到“市场市”需要政府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给予生产者、消费者相应扶持,同时又要严格避免出现阶段性政策“长期化”、应急性政策“机制化”,导致“政策”再次替代“市场”。
另外,受托市政策的影响,我国粮食期货市场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蒋和平建议,价格重新回归市场后,企业可采取期货经营操作及风险控制方法组合,参与期货仓单、现货保值与库存期货保值等期转现和期现结合操作,抵抗价格波动风险。同时,还可以借鉴国外经验,探索利用农产品期货价格和波动指数开发新型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