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胡敏:中国经济还将延续L形走势 需关注这五大问题

2017年06月15日 19:38 来源:中新经纬 参与互动 

胡敏(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中新经纬特约专家)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6月14日就2017年5月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从发言人列举的1-5月主要经济指标看,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继续保持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态势,经济增长积极因素正在集聚,经济运行协调性、稳定性进一步增强。

  在看到上半年取得的成绩同时,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也要保持足够的清醒。笔者认为,应主要关注这五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是经济下行压力隐忧犹存,增长动力尚显不足。

  尽管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实现了“开门红”,经济增长速度达到6.9%,各项指标均超出预期,但进入二季度以来,一系列主要经济指标出现高位回落迹象。

  从需求端看,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动力不足。

  投资需求取决于基建、房地产、制造业这三大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一季度,各地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基础设施等大项目投资拉动,1-5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20.9%,占全部投资比重20%以上。在大宗商品价格回落、PPP项目一时热起但逐渐退潮以及各地财政收入过度透支的影响下,预计基础设施投资增长提速空间有限。随着4月以来房地产调控政策加码、信贷条件收紧,全国商品房销售开始降温,房地产投资增速可能会在三、四季度较快下滑。目前制造业投资依旧低迷,说明经济增长缺乏后劲。

  1-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延续10.7%左右的平缓走低态势。最近一份波士顿咨询报告指出,我国一二线城市主体消费群不少因为去年以来购入新房产而背负较大的按揭压力,家庭负债不断增高,形成“有资产但不宽裕”的特点,这将直接影响一般生活品消费支出。

  在目前国际经贸格局存在较大变数的情况下,进出口形势难以根本改观。从供给端看,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仍不强劲。4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幅度超出预期;5月份,6大发电集团日均耗煤量同比增加11.0%,低于4月同比14.0%,这预示工业企业企稳向好的基础仍不牢固。随着PPI同比涨幅持续收窄,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也在逐步放缓。在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放缓的同时,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增速提高,工业企业从主动补库存进入被动补库存阶段,后续随着企业从被动补库存转向主动去库存,工业投资增速将进一步回落。

  二是实体经济振兴依旧乏力,脱实向虚还未得到完全扭转。

  制造业发展状况可以作为观察实体经济振兴发展的“风向标”。今年以来,在三大结构性矛盾还没有根本缓解的情况下,制造业转型升级依旧步履艰难。

  首先,反映景气度的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指数等多项指标出现下行态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5月,制造业PMI为 51.2,与4月持平。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5月录得49.6,较4月回落0.7个百分点,为连续三个月下降,更是11个月以来首次跌入50以下的收缩区间。

  其次,我国制造业产品和组织结构还处在艰苦的转型调整之中。目前我国制造业中,高品质、个性化、高复杂性、高附加值的产品供给能力还不能很好适应消费结构的升级变化,传统制造业中的关键装备、核心零部件和基础软件仍严重依赖进口和外资企业,制造业中新兴技术和产业领域对全球竞争的制高点掌控不足。从我们调研中发现,一些地方制造业企业虽然不少冠之以高新技术名称,但自主创新和研发力量不足,产品还是处于国际产业链分工地位的低端,主要是依托国外品牌拓展市场,由此只能分食微薄的加工组装利润,企业亟待从低附加值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转型升级。

  再次,制造业投资回报率低、“脱实向虚”未有根本扭转,也制约着制造业部门整体加快向中高端迈进步伐。尽管一系列扶持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构成“利好”,但技术革新促进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还要一个相当过程。一方面,今年上半年金融去杠杆和金融监管收紧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渐显现,制造业企业融资能力和成本均在上升;另一方面,与金融业、房地产业的投资高回报相比,制造企业争取来的新增信贷资金还是愿意以各种方式“脱实入虚”,追求在虚拟经济自我循环中获得“快钱”回报。

  三是新旧动能转换步伐不快,政策引导有待跟进。

  目前我国新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新产业新业态方兴未艾、新产品新动能持续壮大,新消费新市场蓬勃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增长新旧动能的转换。

  新经济发展虽然潜力巨大、空间广阔,也代表着未来产业经济发展的方向,但作为新生事物,未知远大于已知。一是对新经济发展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各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措施不够有力。从总量上看,新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没有成为主导力量;从结构上看,各地虽都将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写入了发展规划,但一些地方还不能立足自身产业发展优势和本地实情找准发展方向,同质化规划严重,差异化发展不足;对企业主体而言,限于政策、技术、资金、人才限制和思维的路径依赖,找不准发展新经济的发力点,新旧动能转换呈现胶着状态。二是政府扶持、促进和监管新经济发展的方式有待改进和跟进。一个时期以来,跨境电商、网络购物、互联网支付、共享交通工具等新业态发展如火如荼,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管理问题。有关部门、有些地区按照老办法、旧思维出台了一些监管政策和条例,有的过于机械,有的削足适履,影响了新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因此,亟待政府部门开阔思路、集思广益。三是服务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落实和到位。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一系列促进新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在简政、降税、减负方面还有较大的努力空间。各地需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新动能集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打造坚实的发展载体,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全社会创造力。

  四是“三去一降一补”任务仍重,市场环境有待改善。

  去年以来至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成效,“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进展良好,这为经济保持平稳运行奠定了基础,但随着供求关系的改善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去降补”工作也遇到一些新的问题。

  去产能工作时有反复。去年钢材、煤炭两大行业去产能的任务提前完成,今年到目前完成进度也快于预期。受主动去库存和上游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钢材、煤炭两大行业利润翻番,促使一些地方淘汰的落后产能又死灰复燃。像地条钢这样已被淘汰的产品市场十分红火,阻碍了去产能进程;一些地方小煤矿又起死回生,为安全生产留下隐患。

  去库存工作差异明显。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去库存在以行政性手段为主导的密集政策措施出台的遏制下,出现了量价齐跌局面,但在房地产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还未出台的情况下,未来不排除市场反弹的可能。今年以来,近中心城市或城市群的三四线城市房地产虽出现了“小阳春”,但部分三四线城市受人口规模制约,去库存压力依旧较大。

  去杠杆工作有待观察。今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保持在56.2%左右,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整个非金融企业杠杆率仍然较高。在目前“脱实向虚”格局并未根本改观、不少“僵尸企业”有待处置、债转股试点还未有实质推进、企业改革亦步亦趋的情势下,去杠杆任务不可掉以轻心。

  降成本工作没有显著改观。从基层企业调研看,企业普遍反映最多的问题还是资金贵、电价贵、物流贵、人工成本贵,对应的就是企业的税负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融资成本、能源成本、物流成本等难以降低,企业财务成本增加较快。不少企业目前只能靠贷款维持生产运营。另外,补短板工作还需有一个持续的投入产出观察期,效益有待日后评判。

  五是整顿金融有待平衡施策,债务风险不容忽视。

  今年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针对经济运行中各种可能的短长期金融风险,防患于未然,果断采取政府和市场相结合、以管控和防范手段相融合的综合政策措施,主动加以破解和化解局部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工作,有序处置了一批突出风险点,及时遏制了一些累积性、苗头性金融风险发生,但当前金融市场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重视。

  一是,金融违法违规和腐败行为还时有发生。二是,部分省市地方债务增加过快风险不容忽视。虽然中国债务水平风险总体可控,地方债务风险也还未达到警戒线。但值得关注的是,根据国务院规定,自2015年起将15.4万亿地方存量债务3年内置换完毕,2016年我国地方债发行出现了爆发式增长。随着地方债大规模发行,目前地方债已超越了金融债,成为仅次于同业存单的第二大债券品种。在当前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楼市调控政策下的土地出让金收入下滑,部分省份国有企业产能过剩、债券违约、资不抵债以及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地方财政将不断吃紧,债务风险需引起重视。三是,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还有待积极稳妥推进。政策层面需要妥善处理好金融监管与实体经济发展、结构性改革之间的关系,在促进金融稳定、稳步去杠杆和稳定经济增长之间寻求平衡,均衡好政策施力方向,值得认真研究。

  综合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今年以来出现复苏迹象,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因素开始增多,但国际政治经济发展走势还不稳定。从国内来看,我国发展依然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经济生活尚存在不少突出的难点痛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为此,我们判断,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运行还将延续L形走势,其中会出现若干小W形,但仍处于筑底阶段,上行拐点并不会很快出现。(中新经纬APP)

  【专家简介】胡敏,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副社长,经济学博士,兼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国际事务和外交研究中心研究员,重庆智库研究员。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编辑:叶攀】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