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跟随”到“并肩” 中德机器人合作走向何方?
中新社北京7月4日电 (记者 王恩博)机器人未来将多大程度替代人类的工作仍是未知,但这项技术成为全球智能制造领域风口已确凿无疑。作为机器人产业发展先驱国家之一的德国,上世纪70年代便开始在部分岗位推行机器换人,同为制造业大国的中国则在迎头赶上。两国机器人合作将走向何方备受期待。
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统计,2016年中国国产工业机器人全年累计销售29144台,按可比口径计算较上年增长16.8%;国产机器人已服务于中国国民经济34个行业大类。
对于机器人发展,中德选择了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早在2015年4月,中德首个智能机器人合作研制项目“智能工程机械机器人”就已成功签约;同年11月成立的中德机器人联合研究中心,则力争助中国在机器人核心部件国产化方面有所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交流不断深化,中德机器人合作正呈现新趋势:由“拜师学艺”逐渐转向“平等切磋”。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品牌与公关部部长哈恩晶告诉中新社记者,该公司与德方合作历史已有10年。例如,新松长期为德国汽车巨头宝马位于沈阳的华晨宝马工厂提供汽车总装流水线上进行自动装配作业的移动机器人等,相关业务金额超过3亿元人民币。
据介绍,华晨宝马工厂汽车发动机熔铸车间中使用的激光导航自动导引运输车便出自新松。作为轮式移动机器人的一种,这款改造型智能叉车自带旋转激光导航传感器,技术人员可根据传感器反馈的信息进行远程运动控制。配合同样自动化的升降机,它能将货物轻松从平地运送到二层,从而真正实现“无人车间”。
“为什么宝马用我们的产品?这说明我们的机器人在性能指标和技术领先性方面跟国际品牌走在同一阵列。”哈恩晶说。
中国技术为德国企业所用,中国资本和市场更对德方有着巨大吸引力。去年被中国家电企业美的斥巨资收购后,德国最大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库卡正打算在中方伙伴的帮助下,进军此前从未涉足的机器人私人助理市场。该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尔·劳伊特表示,“与美的一起,库卡想制造出面向大众消费者的机器人”。
在德国汉堡大学多模态技术研究所所长张建伟看来,两国合作中只有德国对中国的信息输出是行不通的。他认为,中国企业在与德方合作过程中应增强自信,展现自身优势,从而让德国人也通过交流受益,真正实现双赢。
从跟随到追赶,再到某些领域逐渐并肩,中德机器人发展差距不断缩小,但合作空间依然巨大。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机器人产业技术基础相对薄弱,国产关键零部件在可靠性、精度及使用寿命等方面尚不及国际先进水平;工业机器人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公共服务平台、标准体系、人才培养等环节上亦有所滞后。而这些方面正是德国之所长。
哈恩晶亦直言,中国机器人技术要想完全赶上德国仍需时间,“我们和德国企业并肩前行,从它们身上获得提升,这对于中国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技术标准和研发能力都有很大带动,这种交流合作非常有必要”。
如今,“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正积极对接。作为其中重要内容,可以期待,日臻成熟的中德机器人合作未来将碰撞出更多火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