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2019年第一波降准今日落地!楼市、股市这样走

2019年01月15日 09:22 来源:中新经纬 参与互动 

  中新经纬客户端1月15日电 (董文博)2019年首次降准第一阶段今日(15日)正式生效,央行将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分析人士表示,本次降准主要目的仍是维护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特别是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央行资料图。中新经纬 摄

  操作超预期

  1月4日晚间,央行宣布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同时,一季度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不再续做。据央行测算,此次降准将释放资金约1.5万亿元,综合多方因素,净释放长期资金约800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此次降准将分两次实施,分别于1月15日和1月25日各下调0.5个百分点。央行强调,这样安排能够基本对冲今年春节前由于现金投放造成的流动性波动,有利于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支持力度,此次降准并非大水漫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没有改变。

  央行行长易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稳健货币政策松紧适度的“度”,要精准把握流动性的总量,既避免信用过快收缩冲击实体经济,也要避免“大水漫灌”影响结构性去杠杆,此次降准分两次实施正是基于此考虑。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中新经纬特约专家董希淼认为,此次降准时间上符合预期,力度上略超预期。

  中信证券固收分析师明明也指出,1月降准在预期之内,但1个月内两次降准的操作超预期。首先,每月5日、15日和25日是银行缴准日,降准均在此时间点实施;其次,今日是企业集中缴税日,且有3900亿元MLF到期,存在约1.5万亿元的流动性缺口,因而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约7000亿-8000亿元资金;再者,1月25日临近春节,民众取现需求旺盛,当日降准0.5个百分点继续释放约7000亿-8000亿元资金。

  楼市、股市走向受关注

  此次降准对楼市会不会有所影响?分析人士给出的答案是:有限。

  申万宏源表示,目前的降准还是意在给予小微和民企更多支持,对于房地产市场来说,或令融资边际改善,但难以有效提振需求。

  光大银行宏观经济分析师周茂华认为,从理论上说,降准增加市场流动性对资金密集型企业将产生积极影响,一是使银行信贷能力增强,有利于房地产再融资;二是将增加货币供给,压低市场利率,可在一定程度上提振购房需求。不过,“并不能因此就认为国内房地产市场会发生明显变化或‘转向’,而且,由于央行降准具有明显定向(流向实体经济)特点,对楼市影响极为有限。”

  周茂华强调,房地产调控政策不会退出,针对国内楼市区域等方面的差异,国家将采取灵活且富有弹性的政策,在执行方面重在落实各地政府主体责任。

  对于A股市场来说,降准又是否会带来利好?

  梳理2018年数据,四次降准正式生效当日,A股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均以盘绿报收。而在此次降准公布后的首个交易日(1月7日),上证综指收涨0.72%,深证成指收涨1.58%。对此,中信建投策略表示,降准到信用扩张再到信用转移存在很长路径,但政策支持会带来情绪上的提振,股市有望震荡反弹。

  巨丰投顾亦认为,目前市场经历了长达一年的调整后走势低迷,估值见底,降准有利于投资者重拾信心,提高资本市场的配置,在春季躁动的情况下估值有望回升。

  后续仍有降准、降息空间?

  展望后市,机构及专家对于降准、降息的预期不一。兴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未来准备金率有继续降低的空间,市场利率与政策利率之间的分歧或将进一步显现。华泰证券宏观分析师李超指出,央行后续大概率会选择连续降准,2019年预计还会有3次降准;央行全面降准之后还有全面降息,降息的时间窗口有望落在第二季度。

  中国银河证券经济研究团队预计,今年将再有2-3次降准,此外,还将考虑一些政策工具来支持中小企业融资。降息方面,该机构认为,由于自2018年12月以来美国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迅速下降,与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利差扩大,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降息有必要考虑。

  董希淼则认为,今年货币政策预调微调力度将可能加大,预计全年还将会有2-3次降准,市场流动性或将略偏宽松。同时,降息的可能较小,特别是直接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会相对谨慎,但可能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引导市场利率逐步下行。(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编辑:陈海峰】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