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经略】中国经济如何实现“绿色发展”?
中新网北京9月19日电 题:中国经济如何实现“绿色发展”?
记者 宋宇晟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国土绿化,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美丽中国正在不断变为现实。”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十年之间,绿色发展理念已成为中国全社会共识,同时也为中国经济带来了全新的机遇。
绿色发展成为共识
2021年,一群迁徙的亚洲象吸引了全世界目光,世界各地的网友如“追剧”一般关注着这群来自云南西双版纳的野象每天的行程。
它们一路向北,途经云南省普洱、红河、玉溪等地,翻山越岭110多天、历经2000多公里。在象群经过的地方,人们没有驱赶这些庞然大物,而是投放食物、帮助其折返。最终,象群在人们悉心照拂下平安回归原栖息地。
一次偶然的大象北迁,一次宽容的避让应对,中国对象群的保护受到了全世界赞誉。有外媒评论,这充分证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发展观在中国已深入人心。
绿色发展如何成为中国全社会共识?
时间回溯到十年前。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付出的代价会更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
“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这笔账怎么算?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其中一个关键是要统筹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
绿色发展撬动效能之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讲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不能因为经济发展遇到一点困难,就开始动铺摊子上项目、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念头,甚至想方设法突破生态保护红线。
他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十年来的实践显示,绿色发展撬动了中国效能之变。
冬奥会上的“北京蓝”,让全世界看到了空气质量的改善;白洋淀的水质从劣Ⅴ类逐年提升,2021年整体水质达到Ⅲ类,已跻身全国良好湖泊行列;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成效初显,过去难得一见的江豚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这些成就,源于发展方式的转变。
以空气质量的改善为例,中国是第一个治理PM2.5的发展中国家,被誉为全球治理大气污染速度最快的国家。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了34.8%。
这十年,中国能源消费增量有三分之二来自于清洁能源,全国燃煤锅炉和窑炉从50万台减少到现在的10万台。
这十年,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包括钢铁3亿吨、水泥4亿吨、平板玻璃1.5亿吨重量箱。
这十年,淘汰老旧和高排放机动车辆超过3000万辆。
……
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国在这方面的潜力相当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绿色发展态势向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形成。”国家统计局一份最新报告指出。
这十年,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34.4%,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也从68.5%下降到了56%。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第一。2021年清洁能源占比上升到25.3%,光伏、风能装机容量、发电量均居世界首位……
实践表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这一代人就是要用自己的努力造福子孙后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根本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仍然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必须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完)
经济新闻精选:
- 2024年12月23日 16:37:37
- 2024年12月23日 16:34:03
- 2024年12月23日 16:30:08
- 2024年12月23日 15:50:18
- 2024年12月23日 14:33:45
- 2024年12月23日 14:19:12
- 2024年12月23日 14:13:12
- 2024年12月23日 10:04:20
- 2024年12月18日 15:20:42
- 2024年12月18日 10: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