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来,我们党对小康社会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发展;小康社会是共同富裕、保持稳定的社会等设想和论断,丰富了小康社会理论
30年前的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20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达到小康。30年来,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众志成城奔小康,走出了一条目标清晰、扎实稳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0年来,在以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现了解决温饱、达到小康两大历史性跨越。
30年来,我们党对小康社会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的。其中,小康社会是共同富裕、保持稳定的社会等设想和论断,丰富了小康社会理论。
小康社会目标与共同富裕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用“小康”来描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正式把邓小平提出的本世纪末实现小康目标的构想确定为今后2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正式确认了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经济从1984年到1988年经历了一个加速发展的飞跃时期,到1988年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目标中的第一步。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邓小平在设计“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的设想和论断,进一步丰富了小康社会理论。
小康社会是“人民普遍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社会。
邓小平说:“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按照这个描述,党的十三大提出了达到小康水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社会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国民生产总值和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上所占位次明显上升。工业主要领域在技术方面大体接近经济发达国家70年代或80年代初的水平,农业和其他产业部门的技术水平也将有较大提高。城镇和绝大部分农村普及初中教育,大城市基本普及高中和相当于高中的职业技术教育。人民群众将能过上比较殷实的小康生活。”
小康社会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全面进步的社会。
邓小平说: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要一起抓。所以,要“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扫除各种丑恶现象,手软不得。”
小康社会是共同富裕、保持稳定的社会。
邓小平说:“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是共同富裕,那时候我们叫小康社会,是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小康社会。”他多次强调:“我们搞的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有凝聚力,才能解决大家的困难,才能避免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如果中国只有1000万人富裕了,10亿多人还是贫困的,那怎么能解决稳定问题?我们是允许存在差别的。像过去那样搞平均主义,也发展不了经济。但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搞共同富裕。我们要的是共同富裕,这样社会就稳定了。社会稳定,才能发展经济。”“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在区域发展上邓小平提出了沿海地区和内地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他说:“我们的发展规划,第一步,让沿海地区先发展;第二步,沿海地区帮助内地发展”。“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他还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指出:“现在,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了,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注意内地的发展,否则社会稳定不了。中国情况是非常特殊的,即使51%的人先富裕起来了,还有49%,也就是6亿多人仍处于贫困之中,也不会有稳定。”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解决这个问题作出了时间上的安排,提出:“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他认为,在20世纪末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实现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实力将更为强大,整个国家的经济基础将更加雄厚,从而也就具备了大力度帮助、支持内地发展的条件。因此,他满怀信心地说:“就全国范围来说,我们一定能够逐步顺利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距的问题。”
最终实现全社会整体的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但共同发展、逐步向共同富裕过渡却是从20世纪末就应该开始做的。“12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是邓小平晚年思考最多的一个大问题。他提醒:“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1990年12月,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指出:“全国小康水平的实现,从地区和时间上,将是逐渐推进的。到2000年,目前已经实现小康的少数地区,将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的多数地区,将普遍实现小康;现在尚未摆脱贫困的少数地区,将在温饱的基础上向小康前进。”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实际出发,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包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其中,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又先后作出“扶贫攻坚”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
200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9万亿元,按现行汇率计算,突破1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50美元。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宣布:一个12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总体上实现小康之后,应确定一个什么样的凝聚党和人民的新的宏观目标呢?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宣布:“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之所以要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因为我国还只是刚刚跨入小康社会的大门,所达到的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仍需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同“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后来党的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作了直接的铺垫。
新目标、新要求和新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中国社会的发展也进入一个“矛盾凸显期”。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洞察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中国基本国情,总结中国发展的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推动改革发展的新措施,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谱写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篇章。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作了新的概括和全面阐发,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新目标、新要求,这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内涵的新拓展。
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是要不断地改善民生,使十几亿人过上更高标准的小康生活。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改善民生作为重点和着力点,积极全面地推进社会建设。
一是着力解决就业问题。中央特别重视用政策解决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同时,2007年8月,十届全国人大第29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确立了“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基本方针,使就业工作进入一个法制化、制度化的新阶段。
二是着力开展扶贫帮困的工作。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加快部署了面向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工作,并采取各种政策措施,为下岗失业人员、破产关闭企业职工、困难企业离退休人员和城乡贫困人口排忧解难。在农村,加大了对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的扶持力度,并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对农村低保人口实行应保尽保,使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00万,使我国成为减少贫困人口最多最快的国家。
三是着力解决部分群众“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问题。“三难”问题,总的说是由社会事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各种资源分配不平衡及体制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原因造成的。中央陆续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出台了具体的政策措施。
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改善民生的总体目标是:“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解决社会贫困问题,最根本的是建立健全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共同富裕的分配制度。十七大报告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原则,明确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十七大后,党中央进一步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注重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团结奋斗。□
(本文摘自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小康社会理论形成与发展综述》)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