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一月五日电 题:“财政扩张”,中国经济的救世主?
中新社记者 赵建华
冬天即将来临的时候,中国正频繁地挥舞着那两只看得见的手——财政和货币政策,以维持自己的经济温度。
尚未见底的金融危机,已令中国出口受到影响;外部需求的减少,已令许多厂商缩减了投资计划。
出口和投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两大支柱。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步伐,超出了许多乐观者的预计。中国不得不大幅调整自己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从本月起,三千四百多项中国商品的出口退税税率被提高。而在去年,中国曾一口气降低、甚至取消了两千八百多项商品的出口退税税率。
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美、欧、日等发达市场的进口萎缩已成定局。而包括中国自己在内的新兴市场,还难以全部消化由此剩余出来的“中国制造”。
如果外部需求真地出现大面积萎缩,所有的希望只好转向中国国内,经济增长今后将更多地依赖投资和内需。最近两个月里,宏观经济政策的频繁调整也表明,中国正在着手这方面的准备。
先是央行接连下调存贷款利率、准备金率,以刺激投资。而在半年前,它们还在被中国央行不断推高。
接着,财政部免除了储蓄利息和证券交易产生的个人所得税,以刺激消费;财政部还拨付四十多亿元人民币,帮助中小企业融资。在房地产,央行与财政部联手降低了交易门槛,以挽救市场信心。
但动静更大的还莫过于,中国宣布的投资计划。公路、机场、核电站、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建设项目已被官方批准,南水北调中、东线一期工程建设进度将被加快。仅仅铁路一项,中国就打算投资两万亿元。
四年前才宣告结束的积极财政政策,似乎又要回到中国。投资,被许多人视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法宝”。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仅对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就差点达到了二十九万八千亿元。庞大的投资,带动了经济快速增长、制造了大量就业岗位。
一九九七年亚洲金融危机、二00一年美国“九·一一”事件发生后,为了应对外部市场环境变化,中国在长达七年的时间里一直奉行扩张的财政政策。
在不断增发国债后,这一积极财政政策每年为中国增加了一百二十万到一百六十万个就业岗位,拉动经济增长一点五到两个百分点。这一政策不仅令中国经济平稳度过了困难时期,甚至还让它创造了连续五年两位数增长的辉煌。
如今,中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又开始鼓吹再次奉行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破解经济时局。在他们看来,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漫长而又缓慢,最终的效果难以预料,而财政政策收效更快。有的人甚至想如法炮制十年前的一幕,将大量资金投向基础设施,甚至是城市房地产。
但如今,十年前曾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已大有改观,而国内消费却一直未能尽如人意。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董志勇建议,如果真地再次推行积极财政政策,应将重点放在改善诸如福利、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解除“后顾之忧”、增加个人消费。不管生产多少“中国制造”,最终都需要在国内市场或国际市场上,找到充足的买家,而中国经济不能长久地依赖外需。
即便上次积极财政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曾任中国财长五年之久的项怀诚也认为,如果再次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应该首先要明确资金该投向何处。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