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中国拯救世界之说,无异痴人说梦。中国官、商、学各界千万不可低估中国经济目前所面临的巨大风险
金融危机正波及全球,据说欧美将发生百年不遇的大危机。国内外媒体、论坛上,鼓吹“中国例外论”者却不乏其人。一位回国参加公开活动的著名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具有庞大的外汇储备,中国存在资本管制,中国货币政策稳健,这三大因素将使中国经济不会受到太大冲击。更有一些专家大谈,只有中国能够拯救世界,或者中国如何利用这次危机“收购”美国。
这些都是不负责任的说法。至于说中国拯救世界之说,无异痴人说梦。中国官、商、学各界千万不可低估中国经济目前所面临的风险。
首先,如果美国、欧洲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真的陷入百年不遇的危机之中,那中国不可能不受冲击。有些人以战略家的口吻谈论,中国可以从这一次美国、欧洲的经济危机得到多少好处。这些战略家们似乎忘记了一个关于中国经济的基本事实:按照国家统计局今年年中的说法,中国经济的对外依赖度已经达到60%。尽管由于学术原因,净出口在GDP构成中所占比例存在争论,但其比例较大,却是不争的事实。
可以想见的前景是,如果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进一步演变成为大范围的经济危机,作为中国主要出口对象国的美国、欧洲经济衰退,中国的出口必然大幅度收缩,出口产业都出现严重的倒闭、失业。这种负面影响将很快波及其上游产业,包括钢铁、煤炭、电力、交通、原材料与基础性产业,并进而向整个经济体传导。
然而,这还不是全部。本次中国经济下滑,既有外部冲击因素,也有内在因素。实际上,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股市就已经开始大幅度下挫,房地产市场就已经陷入停滞状态,温州等地大量企业就已经陷入经营困境。这一事实表明,经济下滑有其内在的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
简单地说,过去四五年间,中国出现了一轮繁荣。不论由于什么原因,中央银行发行了过多钞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投资、房地产大宗耐用品消费的投机和过热。然而,经济学理论及中国、世界各国的经济史早已证明,通货膨胀型繁荣是不可持续的,因为,过多的货币会扭曲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配置,价格上涨不过是其表征而已。因而,市场在繁荣之后必然要进行调整,这个调整意味着大量本来不应当出现的企业倒闭,其宏观结果当然是经济减速、衰退甚至萧条。
通货膨胀型繁荣还制造了更严重的结构性问题。通货膨胀虽然会普遍地增加所有的名义财富,但它也会导致财富的逆向分配,也即与政府关系较为密切、在经济活动中享有某种特权、而收入本来就比较高的部门,收入高速增长,而收入本来较低的部门的就业者的收入则增长很慢。由此不难理解,过去几年,中国各社会群体的收入差异趋于扩大。其经济后果是,内需始终跟不上产能扩张的步伐,如今要扩大内需也十分困难。
所有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风险是非常巨大的。如果外部的危机进一步深化、扩大,叠加上周期性波动的后果更强烈地显现,可以预料,至少在未来一年内,中国经济将持续下行,已有投资银行预测,中国明年下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回落到8%的心理警戒线水平。
如果考虑到中国目前的制度状况,对这一前景必须给予高度关注。与欧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社会本身处于制度转型期。社会福利保障体系远不够完善。比如,大量已经进入城市生活或在工厂打工的农民工,没有什么保障。如果企业大量倒闭,导致失业者迅速增长,如何使他们享有基本生存保障,需要决策者予以认真考虑。同时,法治、民主的基本框架尚不完善。因而,政府目前拯救市场的很多决策,缺乏足够的程序保障,其合理性、合法性都遭到人们的质疑。比如,各地出台的拯救房地产市场的措施,就遭到民众、舆论的广泛批评。这样的政治结构妨碍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可能的经济与社会危机。
当然,从种种迹象表明看,相关决策部门已经相当充分地认识到了本轮经济下滑可能的后果,并在过去半个多月时间内,采取了第一波应对措施,包括降低利率、增加公共投资。这是一种可取的务实态度。不过,目前除了从经济角度预作应对之外,决策层也应当高度重视社会层面的应对。
政府资源与其用于公共工程投资,不如投入于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失业救济。而政府出台危机应对措施时,也应当更多地关注民意,尽可能民主地进行决策。这将有助于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在应对危机的时候,团结是最大的力量。 ★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