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报道,不同国家的重量级古董商在全球控制并推动着一个复杂而紧密的文物交易网络,将进入市场的中国文物与艺术品以天价转让给中国大陆的人士与机构而大赚其钱。当我们的爱国热情被海外商人当做加价筹码时,需要理智:不能让一腔热情被人轻易地兑换成一本万利。
历史文物,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文化、文明、变革的实证,其历史价值、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不是任何其他物品可以比拟、可以替代的,因而在正常的社会状态下,它受到国家和个人的珍重便是理所当然的。只是在某些时期,譬如中国的“文革”时期,文物才会遭受浩劫。听说,国家文物局官员已明确表示,将依照相关国际公约和中国法律规定,通过一切必要方式,追索被盗和非法出境的中国文物。这一立场,无疑会给亿万同胞的爱国热情以极大的慰藉。但是,更多的中华文物,被国际古董商推向市场并疯狂热炒,动辄冲高到数以百万、千万美元甚至更高的天价。这种交易,令国人分外感慨,特别是有些文物疑似来路不正,甚至以文物作为筹码对中国大肆进行敲诈勒索的感觉。
或许正是缘于这种感觉,《人民日报》该报道的作者提议,在对待海外中华文物的拍卖回流上,“我们应当保持一份矜持,斗智不斗气”“以多种方式收购流失海外的那些文物重器和有影响艺术家的代表作;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利用国际通用的方式,来收藏世界各国有代表性的文物与艺术品。中华民族的宏伟大厦一定要建立在自己的浑厚历史基础上,也一定要建立在人类的广阔人文环境中。”这些见解的确值得人们深思。有道是:
“文物回流”放眼量,“天价”何须尽收藏;国力尚未超巨富,公款岂可比铺张。
之如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中江】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