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个月来,第十四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一而再地吸引住全国电视观众的目光。因其门类之全、声势之大、赛期之长、受众之广、话题之多,也再次成为诸多媒体的关注点。回顾对20场半决赛、25场团体决赛和18场单项决赛的各种品评,青歌赛究竟给了我们什么,成为不同话题殊途同归的一个聚焦点。
1984年创办青歌赛,至今已经走过20多年的历程,人们普遍把它视为具有国家级水准的音乐赛事,一批批歌手从这里走向成功的舞台。对于青年歌手来说,青歌赛是放飞青春梦想、展示艺术才华、提升声乐水平的黄金通道。对于艺术团体与艺术院校来说,青歌赛是发现艺术苗子、培养音乐人才的权威平台。青歌赛见证了声乐的脉动与走向,成为中国音乐艺术辞典中不能省略的重要词汇。
20多年来,青歌赛以其“不仅在提升中普及并且在普及中引领”的独特媒体风格,拉近了高雅的声乐艺术与广大电视观众的心理距离,用竞技、悬念与动情的视听元素在欢声笑语和声乐欣赏之中搭建了一个权威与民间、专家与百姓的文化互动平台。引导人们感知与品味美声的奥妙、民歌的悦耳、流行的时尚、原生态的丰饶与合声的大美。可以说,青歌赛已经成为秉持健康的创作理念,坚持在创新中坚守、在坚守中创新的成功范例。
14届青歌赛的发展历程可谓一曲创新发展的咏叹调。青歌赛将声乐比赛的模式引入电视荧屏并注入各种电视审美的元素,成功地嫁接为一种兼具专业性、权威性、欣赏性、趣味性、贴近性和互动性的独特电视艺术种类。可以说是青歌赛的不断推陈出新,一次次让青歌赛赛场绚丽多彩,让青歌赛迷们总能发现每届赛事的收视新意,让年轻参赛歌手们也一次次刷新着自己艺术追求的标尺。1986年第二届青歌赛敢于打破俗见,首次引入通俗唱法,极大激发出中国歌坛的创新活力; 2006年第十二届青歌赛首设“原生态”唱法,为丰富中国民歌形态、抢救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成就。2008年第十三届青歌赛首次设立“合唱”赛项,有国外艺术家评价其为一举推动中国合唱艺术进步十年。而在第十四届青歌赛赛场上,组委会又推出流行组与电声乐队同台合作,民族组选唱经典民歌和合唱组增加表演环节等一系列创新之举,让比赛更接“地气”和“市场”。将观赏性的表演转化为悬念迭出的激烈竞赛,这是中国电视艺术创新的历史性贡献。
创新中究竟要坚守什么?青歌赛的艺术实践给出明确的回答。我们看到在青歌赛这样一个时空聚合点上,健康的价值导向具象在赛制的不断修正与严谨科学的赛项设置之中;民族审美精神取向具象在规定经典曲目范围,提倡原创以及题材的筛选之中,文化素养的引导与人文关怀的彰显则具象在专家评语及主持人的串联词之中。青歌赛提供了一个主流媒体主动担当大众文化引导责任,积极建构文化时代风尚的范本。青歌赛的不断创新精神,给电视荧屏吹入健康清新的文化气息。青歌赛在内容选择与环节取舍等方面积极探求大众文化载体与高雅声乐艺术的结合点,多方设计权威专家的理性姿态与贴近大众情感的荧屏表演之间的契合点,及时捕捉专家评委的个性表达与场外观众互动交流的鲜活场景,自觉摒弃跟风“选秀”和“泛娱乐化”等荧屏风潮,力求搭设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相沟通的桥梁,努力开启国际声乐文化与民族声乐文化相借鉴的视野,主动强化传统文化资源与时代民族精神相融通的理念,让坚守主流媒体的文化责任和秉承健康向上的主流价值观成为创新中的坚实内核。
创新是电视艺术的生命力、创新是任何荧屏常青树能枝繁叶茂的动力所在。青歌赛牵手多方音乐界权威合作互动,在一届届赛事的反复调研与策划中,努力选准自我突破的关键点,自觉坚守主流文化价值观,坚决抵制灰色价值观和出位低俗倾向,不仅彰显了国家级电视媒体的伦理自觉和文化自觉,也为中国电视艺术画廊不断增添亮丽的风景线。
王丹彦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中江】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