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阳唢呐:独管吹出万般情愫——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文化新闻

沁阳唢呐:独管吹出万般情愫

2010年07月08日 09:59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沁阳唢呐国家级传承人贺德义和他的小乐队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报道之沁阳唢呐

  独管吹出万般情愫

  2010年5月27日上午10时,雨,沁阳市西向镇解住村一片清寂。一处民居中,一支超小型乐队在吹打着,乐音在雨幕中传出很远很远。

  吹唢呐的贺德义是乐队主奏,他是沁阳唢呐国家级传承人。一个吹唢呐的加上两个吹笙的一个拉板胡的一个打梆子的,应记者之邀,这支超小型乐队演奏了数支曲子。

  第一支是传统曲子“一枝花”,曲风喜庆,往往用在开业庆典、老人庆寿时,内容是表现“桃园三结义”义薄云天的情怀。

  第二支是“大桃红”,常用于结婚,曲调平稳悠扬,听着曲子,我仿佛看到了宫娥彩女出宫,她们一对对一双双而出,步履从容,气象富丽繁华。

  第三支是“大开门”,“这曲子很特别,无论红白事,还是各类庆典,一旦要办上两三天,第一天第一支曲子一定要吹这支,它高亢激昂地宣布,乡间有桩大事开始了。”贺德义道。

  从古至今,唢呐一直是沁阳土地上的最强音,它如同“大开门”之曲,一次次高亢地宣布乡间大事的开始。唢呐一声嘹亮,酷寒空气当即变燥热了,恬静的阳光当即变飞溅了,困倦世界当即变兴奋了。当它戛然而止时,乡村会显得出奇地静。

  沁阳唢呐历史悠久,受明代文化巨人朱载 的影响,沁阳出现了许多唢呐吹打班。沁阳唢呐具有极强的模仿性,善于宣泄大喜大悲情绪,唢呐的杂耍绝活也令人眼花缭乱。唢呐音色明朗粗犷,演奏方便,既善于演悲,又善于绘喜,民间节庆、婚丧嫁娶及祭拜仪式上,沁阳人都要选择唢呐,民间流传“大花轿、麻金吹,麻金不吹不结婚”,“嫁闺女,门婿到,毛旦不吹不上轿”等俗语。

  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沁阳当地政府重视民艺,唢呐班发展到百余个,唢呐演艺人员六百多人,“乡乡有唢呐,村村有乐声”。沁阳市还在1991年、1992年先后举办了河南省首届“朱载 杯”唢呐大赛和沁阳唢呐艺术节,来自新疆、湖北、山西、陕西、天津、河南、河北及解放军等全国各地的20多支代表队前来参赛,参赛者有300多人,盛况空前。

  贾家唢呐是龙头

  沁阳的唢呐演奏,分为三大家四大派,三大家即贾家张家贺家,四大派即以沁河为界,沁北派为贺家张家马家,沁南派为贾家,其中沁南派的贾家唢呐是沁阳唢呐龙头。

  贾家唢呐班之所以成为龙头,是因它从清代开始就在同行中威望很高。

  贾家唢呐艺人居于沁阳城内联盟街南北两头,南头为一支,北头为一支。南头一支第一代掌门人为贾发先,生四子分别为登高、登云、登明、登魁,都身怀绝技,“老大擅司鼓,外号‘不含糊’。老二拉弦最拿手,外号‘最紧凑’。老三用苇根咪,吹奏怀梆最地道,外号‘实功夫’。老四杂耍最干净(一人吹五杆唢呐),外号‘真利索’。这四弟兄除了唢呐技艺高超外,配合还十分默契,因而被当时的府台衙门看中,成了府门指定的乐班和仪仗班”。

  南头一支第三代中的优秀艺人为贾步中,第四代中的优秀艺人为贾凤祥,他们两人配合默契,小有名气,逢红白事两人吹奏《爬天桥》、《王大娘钉缸》等,极受欢迎。

  贾家联盟街北头一支,第一代为贾发宝;第三代为贾自群、贾自成兄弟,贾自群外号“麻群”,贾自成外号“麻饼”,老大贾自群唢呐杂耍技艺一点儿不逊色于贾登魁。

  当时名艺人有抽鸦片的恶习,办事的有钱人往往用大烟相许。麻群染上烟瘾,随后弟弟麻饼也染上了。不过麻饼有毅力,将自己捆在床上强行戒了烟,而麻群最终因烟丧命。

  麻群过世后,其子贾黑光撑起父亲大旗,他争胜心强,班子里的事,他“坐折凳子不让人”,因痨疾而亡。之后,麻饼贾自成独挑大梁。

  麻饼善于发现人才,他打破贾家陈规,收异性弟子,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收的弟子不下50人。他不保守,将贾门独特秘诀和“公尺谱”毫无保留地传给弟子。

  麻饼为人谦虚直爽,他常对弟子讲:“我的本事有限,你们年轻结交路宽,凡比我强的都可为师,学出真本事。”他临终时还强打精神试了两声唢呐,对弟子交代:“可不敢丢失。”

  麻饼的得意弟子、沁阳唢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金海博采众长,除师从贾家,还先后拜马家马瑞高,贺家贺全龙、贺全虎为师。他继承了沁阳多家的吹奏技艺,融会贯通,在“十八板”、“紧板曲”等曲目中,擅长使用大换气方式演奏,一口气可以吹奏三五分钟。在演奏中,他还着重发挥舌头牙齿作用,一曲《百鸟朝凤》被他吹得“天地合一”,手搦与卡腔(唢呐附属乐器),鼻孔吹、龇牙吹,多唢呐轮换吹,技艺令人惊叹,他演奏的唢呐曲“九峰情话”,声音婉转圆润,技巧纯熟。他创作并演奏的唢呐曲《沁阳春》,已由河南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

  “毛旦对疙瘩,越对越享活”

  三大家中的张家贺家,都是沁阳市西向镇的,张家是事义庄村的,贺家是解住村的。张家张大发(外号毛旦)与贺家贺明星、贾家四弟兄都是同一代唢呐传承人。贺明星儿子贺全龙(外号麻金)、贺全虎,也都是好手。

  沁阳民谚:“毛旦对疙瘩,越对越享活”,毛旦指的是张大发,疙瘩即贺明星,享活是快乐之意,两支唢呐班“对班”,是棋逢对手,将遇良才,对到兴处,快感顿生。“唢呐对班,是考验唢呐手的关键时刻,平日难见绝活,都会被‘抖’出,比声势,比技艺,大半天不间歇吹下来,靠的是深厚内功。寒冬腊月,对班好手们是赤脊梁演奏的。这种对班,其实是一种良性竞争,是一种比赛,它很好地促进了地方唢呐艺术的整体发展。”沁阳市群艺馆馆长张子林道。

  贺家张家,在沁阳民间威望很高,沁阳对这两派传承人都有盛赞:“大花轿,麻金吹,麻金不吹不结婚。”“嫁闺女,门婿到,毛旦不吹不上轿。”

  “这两个民谚,都确有其事。”沁阳市委宣传部新闻科贾海涛道。

  1964年十月,沁阳有一家娶媳妇,原定好日子是腊月初八。主家去请麻金,因麻金初八已承许了别人,主家竟改为腊月二十六。

  1959年腊月十三,张大发一天承许了三家,两家娶媳妇一家嫁闺女。两家娶媳妇的承许在前,张大发忙得没法去嫁闺女的那家,结果新娘子迟迟不上轿。男家急了,坐当时娶亲的马车,赶紧去请张大发。张大发这头还没忙完呢,男家好说歹说,把自己请的响器班领班带来,把张大发换走,这事才算了结。这就是“嫁闺女,门婿到,毛旦不吹不上轿”。

  除沁阳外,张大发在黄河以南的巩义等地也很有名气。

  麻金的儿子贺德义,1953年出生,他5岁跟父亲学艺。学唢呐讲究“练幼功”,要练“手功、嘴功、气功”,夏三伏,冬三九,他在沁河滩苦练唢呐,一吹就是一整天。

  “父亲教得严,冬天要吹到手出汗,夏天要吹到手上不见汗,不上心要动家法。”贺德义告诉记者。刚学唢呐时,他也叫过苦,但有一次随父亲赶场改变了他的想法。

  那是1961年夏,8岁的贺德义随父亲去济源。父子俩沿沁河滩赶路,天气炎热,麻金摸出唢呐,鼓腮边走边吹,三里五里,声不停调不重,底气饱满,音色洪亮。悠扬唢呐声传向远处农田,锄地的农民听声辨人,他们看不清麻金,却准确地听出了他的唢呐,他们停下手中农活,挥手兴奋地喊:“麻金,麻金……”这让贺德义感到了唢呐的魅力。到了12岁,贺德义就已与父亲同台演出了。

  贺德义还记得父亲当年和人对班,“同时吹六支唢呐,口噙四支,鼻插两支,音亮堂,调沉稳。遇上差点的唢呐班,一听麻金的名,就走了。”

  1977年,24岁的贺德义进入沁阳县豫剧团工作,为豫剧《李双双》配乐。戏剧配乐对唢呐吹奏要求更高,为吹好一段两分钟长的引子,贺德义苦练四个多月。演出那天,贺德义唢呐声一起,全场为之一振,团里老师称赞:“贺德义的唢呐让戏有了魂。”

  贾贺张三派之外,沁阳还有个马派,其实也属于贾派,因为马派传人马瑞高是贾自群(麻群)的门婿。上世纪五十年代豫剧在沁阳刚兴起,马瑞高从西安学艺回到沁阳。受戏剧大家樊粹庭等人的影响,当时西安豫剧十分兴盛。马瑞高在西安学会了吹豫剧《抬花轿》、《拷红》、《挂帅》等唱段,他的出现,带动了沁阳唢呐的豫剧热。

  马瑞高广收门徒,建立了新班子,一时名声大振,当地群众传言:“办喜事请银河(马的小名),银河吹得真不错。”后来他被贾自群看中,形成了马贾联手的唢呐优势。

  □记者 盛夏 文图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