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学生存还是毁灭:缺钱,缺人,缺政策——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文化新闻

校园文学生存还是毁灭:缺钱,缺人,缺政策

2010年07月13日 08:5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缺稿,缺钱,缺人,缺政策

  校园文学,生存还是毁灭

  4月16日,武汉武昌珞珈山,第27届全国大学生樱花诗歌邀请赛朗诵比赛如期举行。只是此时,校园的樱花已经凋谢,决赛现场的诗歌爱好者也少了许多。这项从上世纪80年代持续至今的诗歌赛事,见证了校园文学跌宕起伏的命运。

  山还是那座山,只是诗人不再。“现在同学称你‘诗人’,很大程度上带着调侃的味道”,武汉大学浪淘石文学社执行主编、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王家铭无奈地说,“就算在文学院,你跟同学谈艾略特、谈叶芝,很多人都会摇着头走开。”

  校园文学,“五四”时期曾是孕育中国新文化潮的河床,上世纪80年代是理想主义的火炬。如今,随着市场化的浪潮开始涌进象牙塔的最后一片净土,校园文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文学青年等于神经病?

  上世纪80年代,在武汉大学这所被一些人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里,王家新在写诗,邱华栋在写诗,方方和池莉在写小说……这些人后来均成为内地文坛的风云人物。浪淘石文学社和樱花诗赛也在此时诞生。“1984年、1985年是大学生写诗最热潮的时候,当时校园里有十几个诗社。”武大文学院博导、教授,武汉市作协副主席樊星说。

  湖北人民出版社社长、武汉大学中文系1978级学生刘道清回忆在校就读的情景说:那时学校开一个写作讲习班,《湖北日报》发了十多篇报道,《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评论,现在不可能发生这种事。

  每年一届的“全国樱花诗赛”,现在成为浪淘石文学社得以为继的动力。不过这个比赛,近两年决赛地点已经从武汉大学人文馆迁到教五楼的多功能报告厅,“观看比赛的人少了,今年不足200人。”王家铭说。

  “上世纪90年代,我当过樱花诗赛的评委,第十六届到第十九届,那时能容纳800多人的人文馆过道里都站满了人,去晚了绝对挤不进去。”《武汉大学报》副刊主编张海东回忆说。

  张海东在武大校报工作已经25年,主要负责副刊编辑。他说,上世纪80年代,武汉大学的“樱花诗赛”、华中师范大学的“一二九”诗赛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奋进者之歌”是湖北高校并驾齐驱的三大诗歌盛事,现在“樱花诗赛”、“一二九”诗赛影响已大不如前,而“奋进者之歌”早已停办。“上世纪80年代,每期接到的诗歌投稿在桌面上厚厚一叠,有段时间,我们连续出版了19期诗歌专版,但现在,诗歌稿量不足当时的百分之一。”张海东说。

  “现在就业的压力让大学生都很现实,文学青年现在几乎成了神经病的代名词。”武汉科技大学文学爱好者小张告诉记者,上个月,他的女朋友因受不了他太“书生气”,愤而分手。

  文学社团:缺钱又缺人

  浪淘石文学社,这个曾获“全国高校十大文学社团”之一的文学社,现在连属于自己的一本文学刊物都没办法办下去了。

  2006年,文学社一共出了17期的社刊《浪淘石》停刊,这本每年一期的刊物,每本成本大概需要6块钱。

  2007年,学校团委整合资源,决定将学校《浪淘石》、《春英诗社》、《太阳雨》合并,新出一刊《珞樱》,每年一期,由校内浪淘石文学社、春英诗社、太阳雨诗社三个文学社团轮流出刊。“但也就出了两期,2009年就没看到了,主要还是经费问题。”一位知情人这样告诉记者。

  不只浪淘石,全国各大高校曾经风光无限的文学社团,现在都处境堪忧。80后诗人、复旦诗社第27任社长肖水坦承,他的任期内社员少得可怜。同为中国四大高校文学社之一的北大五四文学社现在也没有什么温度。五四文学社的叶晓阳介绍,虽然有胡续东、臧棣、姜涛等著名诗人做指导老师,但和学校其他社团相比,堪称门庭冷落车马稀,每年新人不超过5人。

  社团的活动经费短缺是首要问题。武汉科技大学大学城文学社的一位负责人介绍,“文学社团的主要经费来自社员缴纳的会费,当时社团收的会费,还要上交一部分给社联,除去办活动、招新的花费,剩下的就寥寥无几了。”

  “不是没考虑拉赞助,以武大为例,学校现有校级和院级学生社团总计150多个,每个社团一般都有外联部,赞助商比熊猫还稀缺”,武汉大学一位文学社团负责人解释,“我们总不能在文学刊物上印上小餐馆的广告吧?而且每次能要到的钱也不多,心里感觉特别扭。”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梅南文学社的社刊《小池》,坚持自费出版了两期,社长梅高强为此垫付了1000元钱,尽管他连续两年的大学学费都是靠助学贷款解决的。

  “纯文学刊物在校园里基本上看不到了。相反,各类综合性的宣传刊物却在校园里泛滥成灾,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学生记者团和刊物,这些社团团委一般都比较重视,经费充足,而且往往以采访学校或者学院领导为荣。”武汉某高校的文学爱好者张凯告诉记者。

  “湖北省内一家古诗词刊物倒是答应给我们诗社出专版,但高昂的版面费却让我们这些学生望而却步。”春英诗社的负责人李敏告诉记者。

  文学社团难以为继的另一个原因是“社员荒”。去年9月,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梅南文学社连续招新,开始三天无人问津。在走访了西区近千个学生宿舍之后,社长梅高强有些绝望了,“竟连一个对文学感兴趣的都没有”。更让梅高强有些郁闷的是,有学生甚至问:“你是不是外校的,来骗我们去搞传销的?”

  一些真正的文学爱好者也并不加入文学社。中国矿业大学2005级的方家鑫,高中时就获得江苏宿迁市首届十佳文学少年称号。他说,“参加学校的社团就是为了锻炼自己,现在博客、QQ空间、文学网站都可以是作品发表的阵地,文学自己就可以一直坚持。”

  “喜欢文学的人都不想被束缚,加入社团以后,社团经常组织开会学习,讲的内容很空,每次还要签到,浪费时间。但如果你想获得学校的一些荣誉,还不得不去。”武汉某部属高校一位社团负责人解释,“文山会海”也使得一些文学爱好者远离文学社。

  校园文学路在何方

  “校园里其实不乏爱诗、写诗的人。”王家铭说,近两届比赛他们收到来自全国100多所高校的作品都超过3000件,不过,多数人都是把诗歌创作作为爱好,不再走专业路线。

  “我们最想做的,就是定期出版一本自己的社刊,这是文学社团凝聚力的源泉。”王家铭说,“如果有充足的经费,我们还可以举办一些全校性的活动,比如校园诗歌大赛。”

  青年独立书评人梅杰认为,“当今大学生的文学修养应该提高,成立文学社团可以营造一些人文氛围,尤其是理工类学校。文学社团不一定要以出刊为目的,多举办一些与文学有关的活动有益处。对个人而言,文学作为一种爱好,则贵在坚持。”

  张海东说,“文学青年现在变成一个贬义词,这跟社会浮躁的大环境有关。但现在的校园文学本身也有问题,大多沉溺在个人的感情世界,写作成了个人情绪的宣泄口。”

  在武大领导的支持下,《武汉大学报》从2004年起每年都主持评选“年度副刊奖”,而且,每年的樱花诗赛,校报都会推出专版。《珞珈风·校园诗歌作品选》、《珞珈风·校园文学作品选》已经由武汉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第三本《珞珈风》也正在筹划之中。

  在刘道清看来,文学的地位的确下降了,但有其内在原因,要从两方面看。从社会方面来看是好的,因为当年的社会简单,思想传播手段单一,除了报纸就是文学作品。而现在,传播渠道更丰富,内容更多,文学地位的下降反而说明了社会的进步。但从文学学科和个人方面来说,文学地位的这种下降很不好,不止文学,所有学科都在世俗化,很多人更习惯了从利益出发考虑学科发展,学术目光短浅。

  “文学在社会上的地位如何并不重要,只要有一批热爱文学的人就行了。”刘道清说。

  袁于飞 单舟 本报记者 甘丽华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