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欣闻云南省将要设立校园文学艺术创作奖,鼓励校园文学创作。当然,对校园文学来说,这是一件好事情。同80年代文学社繁荣人才辈出相比,如今大学的文学社门庭冷落,那些80年代长发喇叭裤的“诗人”被现在“蚁族”学生所替换,你再也看不到自由的精神骑士了。在物质压力充斥淹没一切的时代,那些诗歌如同石头缝隙的野草,失去生长的“温室”,自然这种危机感就诞生了。
一种以场所加文学定义的“文学类型”本身就无法清晰去审定界限,目前尚无“校园文学”的准确定义,显然,文学不能简单用诞生的“场所”来命名。在我来看,校园文学不过是一种“社群文学”传播类型,从五四以来带有明显的社群特征,从读书活动、出墙报、办手抄报、出油印小报,发展内部交流报刊,用现在流行的词汇,校园文学的繁荣得益于“部落”本身的繁荣,而部落与其说是简单的“社团”,更是一种以某种趣味和价值为凝聚的组织,诸如创造社和新月诗社的区别,恐怕更大的是文学趣味、价值的分野。而这种“价值多元”的校园社团,似乎从90年代初期起就开始消失。
我记得自己读书的时候,参加的校园社团大部分筛选的尺度是“字句优美 包涵激情”,最后获选的大多是“美文写手”,这里面,异类的价值是不被“鼓励的”。例如你要成立一个死亡诗社,描写死亡恐惧的诗歌,这种“导向”是不健康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校园文学”常常在学校的“管制”里失去一种自由的价值讨论,而在校园的外围,又是消费社会的物质潮流。
我上大学的时候,青春这个主题词,已被置换成咖啡馆、候鸟、大海、山花、风帆、女子、炉火、红碳、雪、树、清风、明月等等。我在大学时代和上铺同学打赌,如果在那次校园诗歌不出现以上“语码”,我将请他吃顿大餐,结果他惨败。
校园文学从五四时期那思想自由表述的需要到现在“语码组装”,归根结底不完全在于没有资金或者没有奖项的鼓励,而在于校园社团的环境发生巨大的改变,那些“文学无用”的观念似乎已经无需要论证,新概念可以代表校园文学吗?恐怕它的价值依然很单一,我们不能奢望一个奖项可以扭转一种氛围,恐怕校园文学危机时代的说法也应该仔细评估,文学的类型总在不断变化里,不知道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是否还有叫“校园文学”的东西呢?
□颜桥(北京 作家)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中江】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