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 记述领袖工作和生活故事 本报专访作者顾保孜
近200张毛主席晚年照出版
“在我一张张挑选照片的时候才突然发现,毛主席也有老得头都抬不起来的时候。”8月1日,在新书《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发布会上,作者顾保孜回忆了自己30年前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大量晚年真实照片时内心所受的震撼。
书中载入了近200幅图片,它们全由中南海摄影师杜修贤拍摄,其中很多图片都是首次公开发表,并进行了首次色彩还原。作者通过大量的采访,结合图片,记述毛主席最后七年的工作和生活故事。
“我把当年对我有过震撼的照片几乎都收入到了这本新书中。”顾保孜昨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对话作者
30年前见到这些照片时很震撼
《法制晚报》(以下简称“FW”):第一次看到毛主席大量晚年的照片是什么时候?当时的感受是什么?
顾保孜(以下简称“顾”):第一次看到这些照片是在30年前,我23岁。
之前领袖给我的印象都是高大的,像这种老年的照片我们几乎没见过。所以见到这些照片时很震撼,不觉得毛主席会老成这个样子。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把毛泽东还原到人的角度来看,毛主席的老态也就慢慢接受了。
FW:在挑选照片时会不会感到难以选择?
顾:书中收入的这些照片主要考虑在黑白和彩色以及毛泽东主席最后七年每一年里的照片数量上保持均衡。一些反映毛泽东观念的重大事件照片也要有,尽量选用。
FW:在文字和照片上,您和杜修贤怎么配合?
顾:杜老现在年事已高,对照片很多信息已记不清楚了,我在写文字时脑海里就想他都有哪些照片。
因为我从1990年开始就帮他整理大量的图片,那时他的状态还比较好。20年的时间,我对他的每张照片内容都已熟知。在我动笔写文字前,对照片我基本上已经有数了。
不是抱着
揭秘的心态去写书
FW:现有材料的局限性是否与还原真实有冲突?怎么处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
顾:我想还是要遵循历史题材写作的规律,在保证历史真实的范围内,也要遵循国家给我们划定的一些范围。就算采访得到了一些信息,那能不能就把它作为真实历史的一部分去公布,我觉得这需要慎重考虑。
这本书我不是抱着揭秘的心态去写的,所以我选用了很多照片。照片是最好的历史见证,想要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不太可能,但一定的还原还是可以做到的,毕竟我们掌握的材料有限。
FW:也就是说您在采访中获得了一些有关毛主席不为人所知的故事。会不会考虑以后做个揭秘,还是永远藏起来?
顾:目前没有揭秘的考虑,有的时候一个作品的深刻不一定来自揭秘,对一个领袖的研究也不能依靠揭秘。
我现在手上采访得到的东西可能永远都不会写出来,我写了20多年的领袖题材,我还是会尊重被采访者对我提出的要求,他们不愿意将这些内容公布。
FW:这本书是否还有遗憾的地方?
顾:如果将来社会的包容度更大些,可能在若干年后,该书修订时再增加一些人性角度上的内容,目前这本书还是“伟人”的视角多。目前我对这本书还比较满意。
《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封面,选用的是毛泽东1972年在中南海书房的照片。
据作者介绍,因为身体的原因,毛泽东晚年大多是在室内活动,大部分时间都在书房度过。
作者推荐
《毛泽东最后七年风雨路》记述毛泽东最后七年工作和生活的故事,收纳了大量珍贵照片。昨日,作者向本报推介了几张照片,并讲述幕后故事。
1.毛泽东最后一次与外宾站立的合影。
作者揭秘:当时在合影幕布后面放着吸氧抢救设备,因为毛主席当时得的是心肺病。
2.毛泽东穿着睡衣参加陈毅追悼会的照片。
作者揭秘:当时发表的照片上,毛主席睡衣的领子被换成衬衣的领子。事实上那一天他是穿着睡衣,工作人员想给他换但没有时间。这也是毛主席一生中最后一次参加追悼会。
本版撰文/记者 王梦菁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中江】 |
相关新闻: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