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学书籍”畅销不衰 社会成功标准是什么——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文化新闻

“成功学书籍”畅销不衰 社会成功标准是什么

2010年08月16日 15:32 来源:半月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市面上的“成功学”

  “成功学书籍”畅销不衰,“成功学大师”层出不穷,“成功培训”成为暴利产业——近年来,市面上教人成功的“成功学”持续高热,反映出全社会求“成”若渴的普遍心态。而近期深陷学历造假风波的成功偶像唐骏,抛出一句“如果所有人都被你欺骗到了就是一种能力,就是成功的标志”,却让众人在错愕之余不禁反思:在人人追求成功的时代,我们这个社会成功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成功学”,谁的武林秘籍?

  不可否认,被誉为“中国第一职业经理人”的唐骏是这个时代的成功偶像。即使身陷学历造假风波,“打工皇帝”的故事仍然令无数人神往。他的自传《我的成功可以复制》已经印了十几次,目前仍然热销。

  除了唐骏自传,近年来,《人生可以走直线》《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马云管理日志》等讲述成功经历的书籍,同样是畅销书榜单的“常客”。至于其他以某个口号作书名吸引人眼球的成功类读物,如《靠自己去成功》《一切皆有可能》等,在出版市场上更是比比皆是。

  记者在不少书店看到,林林总总的“成功学”书籍都被冠以“社科畅销书”名义,摆放在书店最显眼的位置。翻阅这些书,发现其中不少都充斥着所谓的“实用智慧”,如“要面子,吃大亏”、“放弃无用的自尊”、“死缠烂打、六亲不认、装蒜到底”等。

  出版人于奎潮认为,现在社会上人人都想成功,都想找到成功捷径,许多读者看待“成功学”读物就像看待武林秘籍,他们只在乎“招数”的实用性,而不在乎写书者的人格瑕疵或者价值观上的偏颇。既然公众有这样的需求,出版社抢着出也就顺理成章了。而为了让自己的“招数”看起来更奇崛,更有用,出版社和作者竞相在价值观上“比狠”、“斗黑”,灌输“为了成功不择手段”的理念。

  “成功学”图书畅销,但挖掘“成功学”这口宝井的远不止出版界。记者调查发现,从课程培训、心理咨询,到音像书籍、电视节目,“成功学”已经形成了一个利润丰厚的庞大市场。一些成功训练机构的著名教练,往往身兼作家、训练师、心理咨询师、大学客座教授、电视节目主讲人等,忙得不亦乐乎。

  王樱是一家企业的管理人员,她最近比较关心成功培训课程,可她没想到这类课程那么贵,如某大学的一种研修班,累计20天的课程,学费要7500元。但记者了解到,这个价格在业内远不算贵的,如在开设超级总裁班、超级NAC成功学、超级NAC博士班等课程的某知名国际训练机构里,2010年的超级NAC成功学课程,不超过20小时的培训,定价就高达12800元。

  成功,成为一种焦虑?

  “成功学”炙手可热,映射出许多人对成功的热情甚或焦虑。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前不久对11557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9.1%的人表示身边有年轻人打算做炒股、炒房、炒金、炒字画等的“炒钱族”。有媒体更将当下的中国称为“急之国”,说一些中国人“时刻看着钟表,计划自己的人生:一步到位、名利双收、嫁入豪门、一夜暴富……”

  记者采访发现,在社会成员中,由于承担了家长们的种种斑斓梦想,看起来与“成功”还毫不沾边的孩子,成为这个社会中最输不起、“成功”压力最大的人群。

  暑假期间,各个城市的课外辅导班比平日更加热闹。无论是与学科相关的强化班,还是奥数班、特长班,一概人满为患。在城市正午的街道上,炎炎烈日之下,到处可见背着书包、汗湿衣衫急匆匆赶去上课的孩子。

  在西祠胡同网站的“家有学生”论坛里,众家长踊跃探讨孩子的成功捷径。一名家长刚为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报了4个班,分别是奥数、作文、英语和绘画,他在论坛留言:“奥数是升学必备,作文是考试大分项目,英语重要性不言而喻,绘画算是培养一份业余爱好,学好了也是加分项。孩子今后的人生要成功,哪一项都不能落下!”

  有关专家认为,现在的孩子从小就被灌输“成王败寇”的思想,并且在成长过程中一再被强化。如家长会说:“将来不成功,住不上好房子,开不了好车”;老师则更用行动诠释好生与差生就是两个阶层。到了社会上,看看我们的大众文化:影视作品热衷于塑造衣着光鲜的企业高管,梦幻般的富裕生活;媒体对文体明星等成功人士的花边新闻津津乐道;各种机构打造的富豪榜层出不穷……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地刺激着年轻人去追求所谓的成功。

  这样的熏陶,不能不说是社会越来越功利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芙蓉姐姐”、“凤姐”等网络红人频出,“宝马女”马诺公开宣扬拜金,车模兽兽以不雅视频炒作自己……种种为了成名不择手段的行为,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怪异病症。

  当成功成为一种硬道理,这个社会也多了许多自惭形秽的“失败者”。而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失败者情绪往往是可怕的火药桶。前一阵子,社会频发杀人血案,凶手郑民生等,就是以社会失败者的形象进入人们视野的。此外,近年不断上升的自杀率、精神疾病高发的背后,都不难发现失败情绪对人们的困扰。

  “中国梦”,一元还是多元?

  国学大师季羡林也曾思考什么才是成功。他在《季羡林谈人生》中写道:“拿过来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言简意赅,明白之至。但是,谈到‘预期’,则错综复杂,纷纭混乱。”

  确实,成功与个人的预期相关,而每个人的预期因为价值观的不同,按理也应呈现出不同的标准。但当下,国人对成功的“预期”却似乎已经有了标准答案。有专家表示,别看千军万马上路追求成功,但目的地其实差不多,无非就是那三个写着“名、权、利”标牌的地方。

  在江苏卫视前些日子的《非诚勿扰》节目中,女嘉宾的意中人标准往往就是有车、有房、有地位,而男嘉宾对于幸福未来的描述也是惊人一致:刚入职场的想5年内成为高管,事业上升期的计划公司上市……以至于主持人孟非无奈地表示:“能不能请以后上《非诚勿扰》的男嘉宾挑几条跟别人不一样的说说。”

  2009年,民生银行、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等在全国收集了20万个梦想后发布的《中国人梦想白皮书》显示,84.8%的人认为存在“中国梦”,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财富梦”、“创业梦”和“子女梦”。

  对于中国人梦想趋同现象,文史专家贺云翺认为,过去中国人谈到人生意义,会说“淡泊明志”、“立德”高于“立功”,穷人也有尊严,所谓“安贫乐道”等,但现在这些价值观很少有人提了。如今的“中国梦”更像是“淘金梦”、“发财梦”,不可谓不刺激、不精彩,但缺少了情怀和担当,而且缺乏多元的魅力。如果成功只能用一种标准来衡量,梦想也只有一副表情,也许还有人会成功,但整个社会是失败的。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周晓虹认为,“中国梦”目前所表现出的欲望高涨、千篇一律等特点,一是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将国人的预期,或者说是欲望调动到了一个高点,导致人人都想成功;二是人的成就感、幸福感并非一种客观存在的表征,更多的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别人成功而我不成功就会感到焦虑,专业上称之为“参照群体理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社会现实上来看,这都是一个国家在迅速上升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心理阶段。但从长远看,‘中国梦’如要精彩,那就必须是多元的,因为人本来就是不同的,成功的标准也应因人而异。”周晓虹说。

  本刊记者 蒋芳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