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镜头下的滇西北秘境(图)——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文化新闻

传教士镜头下的滇西北秘境(图)

2010年08月20日 14:03 来源:外滩画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他乡雪山—云南三江流域老照片展”展出了被尘封在瑞士马尔蒂尼大圣伯纳德修会档案馆中的珍贵的影像档案,从史学、人类学和文化研究的角度,向我们揭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与西藏接壤、当时还相当封闭的云南西北部人民的生活,以及他们与西方最早的交往。

  在中国滇西北横断山脉纵谷之中,三条永不干涸的大江—— 怒江、金沙江和澜沧江——并行奔腾。早在1911-1950 年的40 年间, 英国地理学家金敦·沃德曾8 次穿越这些地势险恶的秘境,成为发现这一地理奇观的第一人。

  1933-1952 年,瑞士的圣伯纳德修会陆续派出8 个传教士,分4 批来到三江流域德钦和维西地区进行传教。20年间,修士们修建山中简舍客栈、开办花珞巴见习修士学校,在人迹罕至的他乡雪山,努力通过实践传播其信仰,同时也成为该地区民族、宗教和风俗习惯的见证人。

  从今年仲春一直到盛夏,相继在北京、天津等地展出的“他乡雪山——云南三江流域老照片展”无声地记载着这段发生在“世外桃源”的中西文化交融史。照片的拍摄对象主要是当地的风景和人民,它们不含宗教色彩,多年后,已经转化为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从史学、人类学和文化研究的角度,向我们揭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与西藏接壤、当时还相当封闭的云南西北部人民的生活,以及他们与西方最早的交往。数十年来,这批照片被尘封在瑞士马尔蒂尼大圣伯纳德修会档案馆中。直到最近,在意大利当代中国高级研究中心的支持下,才使其重见天日。

  展览中的大量图片和两部影片素材,旨在展示一个特定时期、特定区域中的人的故事。今天的我们对这批鲜为人知的史料的回溯,不仅仅是猎奇,也许更能从中体会到不同文化之间碰撞与交融的过程,从而更为客观地理解文明之间的关系。

  搭建灵魂的栖居地

  传教团从瑞士来到三江地区,经过几个月的巡视,看中了海拔约为3800米的Lasta 山岭。1935 年6 月,他们开始用石头和石灰建造简易房屋,用作临时宿舍,为长达数年修建客栈的工人和教士提供栖身之所。

  一位神父在日记中写道:“这是许多过客的常经之地,路途漫长危险。”虽然这里只有一条羊肠小道,繁忙险要,气候多变,但是由于它靠近维西和小维西,可以确保简单和方便的供给。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年轻的传教士们的巨大热情和信心很快就遭到了现实的打击。除了恶劣的气候外,各种客观的困难还包括缺乏专业人才、设备和技术,沉重的建材必须依靠人力背入深山。

  1939 年,在客栈的第一层建成之后,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来自瑞士的资金支持减少,传教团被迫放弃这个工程。战争结束后,抱着尽快重建的希望,神父们对Latsa 山口多次进行巡视,但最终还是无法开展任何实际工作。这个项目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个美丽却无法实现的乌托邦。今天,简舍的旧址已经无迹可寻,而未完成的客栈尚留下一面墙,为路人遮风挡雨。

  圣伯纳德教士们自认为是上帝的使者,代表上帝给世上受苦受难的人民带来福祉。早在11 世纪中叶,传说在最难攀越的阿尔卑斯山区的交通要冲茹山山口,圣伯纳德迎战魔鬼撒旦,迫使他下跪。在这之后,这位山民和登山者的保护圣人在一处古罗马朱庇特神庙的遗址上建立了一个教堂兼庇护所,为任何一个翻山越岭的过路人提供住宿,并救援在山区长途跋涉的行僧,向一切过路的登山客提供酒和面包,以及一个落脚地。16 世纪时,这所客栈和山口都取名圣伯纳德。到了20 世纪,客栈逐渐丧失它长达数世纪的功能。为了继续他们的事业,教士团决定开发遥远但地形相似的地方,为他乡山民带去他们的帮助、知识和宗教。他们把目光投向了中国西南的大山。

  意大利著名东方学专家朱塞佩·图齐一生致力于在不同民族间架起桥梁,为建立友谊与和平而努力,这种包容的态度代表着包括基督教传教士们在内的西方文化圈的某种通识:实现不同民族间的相互理解的唯一通道,是要与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人民直接接触。

  仔细凝望黑白照片,大山环绕的生活不可谓不清苦贫瘠,但我仍然相信,当牧师们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并用镜头拍下这些珍贵的影像记录时,他们几乎以为自己来到了《消失的地平线》里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香格里拉。“天空碧蓝如洗,午后的明媚阳光下一种梦幻般的景色向他飘来,仿佛一下子就把他余下的呼吸从肺里攫了出来。远远地,在视野的尽头,隐隐呈现出一溜绵延重叠的雪山峰峦,被冰雪装扮得银彩飞扬,雪峰仿佛飘浮在绵绵的云层之上。”

  这里,是他们传教生涯的又一个驿站,抑或是另一个灵魂的故乡。

  文/潘飞 图/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