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配音演员人数稀少 培训机构寥寥可数——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文化新闻

高端配音演员人数稀少 培训机构寥寥可数

2010年08月21日 17:25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培训机构寥寥 专业教育缺失 高端人才稀少

  配音演员:熟悉的陌生人

  从6月上映的《玩具总动员3》,到现在还在热映的《怪物史瑞克4》,电影中精彩的表演给观众带来视听享受的同时,也把一个熟悉又陌生的群体从幕后推到了聚光灯下,他们就是配音演员。

  近年来,随着大量动漫作品和国外影视作品不断进入中国市场,对配音演员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然而,记者采访发现,巨大需求背后是高端配音人才培养的非专业化,高端配音演员人数稀少,相关的培训机构也是寥寥可数。

  “还魂”的艺术非专业的队伍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教授、知名配音演员王明军,曾在多部译制片及电视连续剧中为男主角配音。他的主要作品有:《乱世佳人》、《红与黑》、《傲慢与偏见》、《水浒》、《变形金刚》、《名侦探柯南》等。

  “这一行没有想象的那么浪漫。它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想急于出名不适合干这行。它需要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心里很安静,慢慢地去接近、体会。把它当成一个爱好,觉得这个声音艺术是有魅力的。”已从事配音工作近20年的王明军对记者说,“配音也是遗憾的艺术,因为它本质上还是一种‘还魂’的艺术。要还到演员表演当中去。这里面永远是有差距的。你听完以后,当时感觉已经很尽力了,但是你出来以后一听,还是差一点。”

  王明军认为,配音是一个逐渐熟练和一点点提高的过程。“配音永远达不到一个至高的境界。这门艺术很神奇,它的神奇和魅力就在于你永远要去贴近它,但你永远也达不到完全的一致。这种永远让你不断地追求,却追求不到正是它的魅力本身。”

  尽管对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有着这样相当高的要求,但是接受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却告诉记者,我国目前基本上没有一个专业的配音队伍,实际上,从事配音的人员来自不同领域,他们的水平也参差不齐。

  据同济大学电影学院影视配音专业负责人饶丹云介绍,需要配音的作品有译制片、专题片、动画片、广告、电脑游戏等。国内大部分的配音工作人员都来自于演员,他们学过一些配音,能够利用表演的素质,把情感展现在声音上。一般演员通过在话筒前短时间地磨练,就能上手。

  “配音演员的兼容度很高,很多配音演员是大学老师。”饶丹云说,“前些年很多人都觉得配音没什么前途,如今又重新获得青睐。数码产品的普及,让影像、录音技术变得触手可及。几个孩子在一起就可以玩儿配音游戏,很多配音发烧友都觉得很开心。很多大学也有配音大赛,参赛者可以体验一下当演员的感觉。”

  据王明军称,目前专职的以配音为生的演员有一些,但是大部分配音演员都是兼职的。他告诉记者,现在从事配音的门槛不是很高,很多年轻人都可以进入这一行,“基数不小,但是缺非常优秀的,有特点的,能一瞬间抓住人物并且很好地进行演绎创作的配音演员,所以有的时候一些大片、好片也只能选择那些人。”

  幕后功臣的辛苦钱

  配音是一项幕后的事业,没有台前的荣耀。“这是工作性质决定的,你就在幕后,观众喜欢你的前提是喜欢了你配音的这个角色。”王明军说,“作为配音演员,首先想的是把你的作品做好。”

  有时候演员自己配音未必有配音演员效果好。“因为语言表现力有差别,有些演员的声态行表都好,就是台词这关不好,这就需要配音演员后期去弥补和提高。”王明军坦承,“但这些幕后功臣其实赚的是辛苦钱。”

  “在棚里配连续剧,一天不出棚子。天没亮就进棚,出来天又黑了,这种情况很常见。要不停地每天说话,你的报酬就会多一些。就算天天都有,电影连续剧一集几百块钱,要比演员一集上千元,动辄上万元,甚者10万元,差远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配音演员其实很辛苦,甚至很清贫。”

  据媒体报道,曾经配过佐罗等经典形象的著名配音演员童自荣尽管成绩斐然,但是却生活清贫。至今仍住在上海一栋旧式居民楼内,居住面积不足30平方米。

  北京中传文化教育培训中心校长田刚还向记者介绍了在网上替别人配音的“网配”。他认为“网配”以及”网配“出来的成品跟专业的配音要求还有距离。“网配”是一种途径,它既区别于非专业的人群,却又不够专业。

  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俄语专业的穆仁就是一名“网配”。他之前一直从事翻译工作,涉足配音才3年。

  穆仁这样的“网配”主要是在网上找机会,通过QQ群、贴吧、论坛,有公司会把业务贴进群里来。

  穆仁就加入了很多配音QQ群,和群里的人互相交流经验,也互相介绍工作机会。他常去的网站中,有一个叫“优优配”的配音网站,上面有不少需求配音的帖子。

  “客户把要配音的文件晾出来,挂在上面,然后大家一起念,把自己的音样发给客户,客户再从中选择。”他介绍说,“有一次选到我了,我按照他们的要求再配了一遍,然后发过去,这钱就归我了。”

  穆仁说,“网配”们都有自己配音音样的网页,经常在论坛、群里发帖宣传自己。

  “有名的作品现在还没有,但是我觉得进步还是比较快。”穆仁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现在收入还可以,但不是很稳定,以后如果实力够了,就去找找大的公司。有专门的配音公司招人,不过淘汰率很高。这个行业竞争很激烈。”

  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穆仁上过很多社会培训机构开设的配音班。“以后还得上,老师一点拨你就明白了,通过上培训班,自己是在一点一点地提高。”

  “上海电影译制厂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一个专业译制厂。它每年也不会大批量地招聘配音演员。”饶丹云介绍,配音演员一般都是自己做,没有签约公司,比较自由。“他们的境况容易走向两个极端,配得好就业务多,收入高,有的甚至比播音员和主持人工资都高。如果配得不好,没有活儿干,情况就不是很好,配得不好就根本没法干下去。”

  北京中传文化教育培训中心校长田刚向记者透露,配音行业圈内圈外的收入落差特别大。“一句话广告,大概二三十个字,有的配音员可以拿到15万元甚至50万元,但是一般的配音员拿几块钱、十几块钱的都有。”

  培训机构寥寥可数

  “我们看到当前这个专业非常需要人才。老上译厂(即上海电影译制厂——编者注)那一批老艺术家那样的水平已经很少有人能达到了,现在可以说出现了配音人才的断代现象。”北京中传文化教育培训中心校长田刚说。

  北京中传文化教育培训中心自2008年开始,常年开设配音培训班。校长田刚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培训班的建立是基于一部分人对配音有极大的兴趣,希望有培训机会和平台。

  据田刚介绍,配音培训班每次招收5名学员,为期3个月左右,并且学习和练习时间对等,以保障每个学员充分的学习时间。两年多来,该中心已经培养了30多人。

  田刚说,来学习的学员主要是出于爱好,学员中年龄最大的有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三四十岁的人群受老译制厂的老影片影响比较深,对那些电影有一种特殊的情结。”他说。

  有些学员也希望将来能够成为配音演员,但一方面这些人的能力和专业演员还有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配音行业不像其他行业一样有一个开放式招聘,因为这个圈子相对封闭,基本上是依赖于‘师带徒’,或者是朋友介绍朋友。”

  田刚称,常年开设配音培训的社会机构几乎寥寥可数。记者通过互联网搜索和电话采访多家培训机构发现,开设配音培训的机构确实很少,且大多是临时性的。

  “2008年,配音界的几个知名人士曾组织过在圈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培训班,为期1个月。北京有两个文化制作公司也各开过一期培训班。”田刚说,“从我们学校来讲,这个专业不是太有经济效益的。因为它人数太少,极少有人拿它当一个专业来学,这是很多培训机构不做它的原因。”

  “配音还不完全是一个专业”

  饶丹云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同济大学电影学院开设有影视配音方向。2008年第一次招生,目前在读的有两届学生,每年招生人数都在15个人左右,学生都是经过高考统一招生进来的。

  据饶丹云介绍,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话筒语言艺术,二是表演。“我们并不是要培养只会配音的人,这样就把自己的路走窄了。”“他们毕业后做广播电台的播音员是没有问题的,而且会做得很好,特别是在文艺演播方面,他们可能比播音主持的学生更有优势。如果形象气质好的,也可以向主持人这个方向发展。”

  饶丹云称。“配音演员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普通话语音、发声能力、艺术原创的基础,这些都是在大一大二就掌握的。配音的核心课程有,影视配音、译配经典赏析、译制导演等,专门的配音课程有一年。大三每周都有大量的配音课在上。”

  据记者了解,同济大学电影学院是目前国内大学本科阶段唯一一所开办配音专业方向的学院。“但配音还不是一个专业,设立专业需要教育部审批。”

  据她介绍,2002年北京电影学院曾在其表演系下开设了一个两年制的配音高职班,但只办了一届就停了。“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以前有一个‘通道班’的形式。在三年级的时候,选拔在配音方面有特长,而且对这方面感兴趣的同学,成立一个通道班,专门上一些配音的课程。”她说。

  饶丹云称,有一些社会配音培训机构,对有语言基础的学生是有一定效果的。但目前社会上这类的培训机构也参差不齐,很多是抓住青年人想成名的急切心理,以赚钱为主要目的的。

  饶丹云表示,教育部专业设置放开以后,可能会有一些学校开设配音专业。现在全国有300所左右的学校开设播音与主持专业,开设表演专业的学校也很多,这两个专业都有能力培养配音演员。

  田刚也呼吁国家教育部门考虑设立配音专业,“配音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大众对它的了解非常有限,应该呼吁将配音形成一个专业在高校开设。”

  记者 滕兴才 实习生 陈兴忠 谭伟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