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海搏命的水底寻宝者 80后成“南澳Ⅰ号”打捞中坚
作为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0年的“一号工程”,“南澳Ⅰ号”明代古沉船文物抢救性发掘工作从2010年4月初开始,截至7月底结束第一期的打捞工作,发掘出文物11000多件。
当人们的目光大多都聚焦到这些精致的文物时,参与了这次“抢救行动”的无名英雄们却已悄然回到了广州,胆大心细的他们在一片死寂的深海里干着常人所不能胜任的工作,他们就是打捞“南澳Ⅰ号”的潜水员。打捞看似是一件很静态的事情,但是在平静的海面之下,潜水员往往一边要和无形的水流、突然来袭的水母拼体力,一边与天气、不法分子抢时间,进行着一场又一场悄然无声的“战争”。
“南澳Ⅰ号”是一艘明朝向外运送瓷器而失事沉没于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县附近海域的商船。它最初被发现于2007年5月25日,船上装载的生活用具等文物极具价值,横跨宋、元、明三个年代,历史价值十分巨大。初步判定该沉船的年代为明万历年间,船载文物主要为明代粤东或闽南、江西一带民间瓷窑生产的青花瓷器,数量在万件以上,是一个罕见的海底宝库。
海区环境恶劣,潜水员压力陡增
“南澳Ⅰ号”所处的汕头海区环境复杂,礁石较多而且风急浪高,一位行内人表示,这个海区就像是一个海水进出的岔口,打捞环境比较恶劣。而且这里的平潮(涨潮退潮之间平缓的状态)时间短,与“南海一号”可以进行全天作业相比,这里每天的作业时间只有5小时。这些客观条件都给参与这次抢救性发掘工作的潜水员带来很大的困难。
据广州打捞局的郑跃新队长介绍,整个打捞行动从今年4月4日开始,至7月26日结束,在这期间,该局派出的12名队员累计潜水作业时间超过1000小时。郑跃新队长说,整个打捞过程分为四个步骤。首先是考古人员下水拍摄文物的照片;然后由潜水员下水作业,用水枪冲走泥沙和用抽泥管把泥沙抽上来,保证文物的完好无损;之后考古人员再次下水,拍摄清理后的现场资料;最后由潜水员下水,开始打捞文物。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南澳Ⅰ号”第二期发掘工程将在明年4月份动工,目前古沉船上仍有近三分之二的文物未打捞上水,预计仍需要2至3年的时间进行打捞工作。
打捞“南澳Ⅰ号”潜水员
多产自广州潜校
交通部广州打捞局救捞工程处打捞总监刘伟良告诉记者,目前全国登记在册的潜水员有28000多人,包括海军救生大队和公安部门、交通部下辖的救助部门和打捞部门的潜水员,还有部分属于旅游潜水和业余爱好性质的人员。
据了解,打捞“南澳Ⅰ号”的潜水员大多是从广州潜水学校毕业的。这家学校每年向全国各地输送20至40名不等的专业潜水员,也是目前全国惟一一家专业潜水学校。
记者近日走访了这所学校,进入潜水学校大门,便能看到一旁矗立着几个高度不一的“大圆柱”,学校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看上去像水塔的建筑其实是潜水训练塔,塔内装满了水,分3米、6米和12米三种深度,潜水学员将在里面模拟水下环境,学习各种工程技术。据悉,参加“南澳Ⅰ号”打捞工作的潜水员几乎都钻进过这几座潜水塔内进行训练和学习。
记者从广州打捞局等有关部门了解到,目前潜水员的待遇标准一般在月薪5000至7000元之间,而如果是从事旅游潜水等方面的潜水员,有的月薪可达万元以上。据该校的副校长陈水开介绍,要当潜水员,首先要参加高考,因为该校属专科学校,而在身体条件方面也有比较严格的要求。
潜水是高危职业
陈水开说,潜水员的身高一般在170cm至180cm之间,而且心肺功能必须正常,除了基本的身体条件外,还要通过如耳膜耐压等特殊的身体检查项目。潜水员是个高危职业,因此还要考察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部及格了才能进入潜水专业学习。据介绍,这家潜水学校,近年来除了会向打捞局等单位输送潜水员外,还开设了旅游潜水的专业,向旅游景点和旅游公司输送人才。
“80后”潜水员“抢捞”宝贝 揭开水底沉船之谜
交通部广州打捞局救捞工程处打捞总监刘伟良说,打捞局每年都会招入三四名从潜水学校毕业的潜水员,保证潜水队伍的梯队建设,每次执行任务时都会采取以老带新的混合编队方式,让新人能在老潜水员的身旁积累到更丰富的经验。在这次执行“南澳Ⅰ号”打捞任务的潜水员中,张桂华、赖胜开和郑晓平是仅有的三名“80后”。虽然年纪轻轻初出茅庐,但这三人已是经验老到的潜水好手,经此一役,圆满完成任务之余,也让他们大开眼界。
潜向水底与盗宝者争夺时间
张桂华是个1986年出生的小伙子,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他也喜欢上网等时下流行的玩意。不过在工作上,他已是一位有2年专业“潜龄”的潜水员,今年更是被调配参与到“南澳Ⅰ号”的打捞工作中。
今年4月初,打捞工作刚开始不久,大家还没完全摸清楚“南澳Ⅰ号”文物分布等状况,因此工作进度比较缓慢。根据以往的经验,南海海域到了7月就会有台风来袭,不再适合进行水下打捞工作,这也意味着如果不能赶在7月台风到来前完成既定的打捞任务,就只能拖到明年4月再开工。这除了增加了大笔开支外,更重要的是可能对船里的文物产生不利影响。因为自2007年“南澳Ⅰ号”被发现以来,一直有不法分子对这些珍贵的文物虎视眈眈。
海底很安静 只有呜呜声
在下海打捞前,张桂华像往常一样检查潜水装备,脚蹼、潜水衣、潜水面罩、氧气瓶、通讯装备……虽然有专业的设备管理人员把关,但他每次下水前还是习惯自己把器材再检查一遍,毕竟这是涉及到自己生命的问题。张桂华说潜水员与其他工作不一样,从身体到设备各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错误,到了深海里就只有自己一个人,就算其他人知道出问题了也帮不上忙。一切就绪,张桂华一跃跳进海里,潜向27米之下的“南澳Ⅰ号”。
终于潜到了古沉船旁,张桂华有些庆幸,因为当天的天气不错,海里的能见度比较高,通过探照灯可看到这艘明代古船正安静地躺在海床上。他慢慢地摸到了那个船舱,只见这个船舱被一块数米长的木板压着,看不到里面的情况,估计是当时船发生意外沉没后,甲板断裂压住了船舱,于是张桂华拿起高压水枪,开始清理甲板上的淤泥和杂物。“海里很安静,只有水压迫耳膜的呜呜声”,张桂华说。
掀开甲板 堆满瓷器
随着甲板上的淤泥被冲刷掉,透过一些缝隙,张桂华已可以隐约看到舱内一些布满海蛎子的器皿了。“我当时很兴奋,因为之前自己下了几班水,收获并不大,与自己想象之中满船宝物的壮观情景相去甚远,今天机会来了”张桂华说。他小心翼翼地掀开那块甲板,只见在船舱里摆放着一堆堆的瓷器,正是他日夜幻想的情形。
不过兴奋归兴奋,打捞这些珍贵的文物不能有一丝的大意,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张桂华轻轻地拿起一个残缺了的瓷盘,放进一个专门用来放置和固定文物的篮子里,在他浮上水面之前一共捞出了6个彩瓷盘子,而他的队友则把剩余的文物蚂蚁搬家似的打捞上来,几班水下来捞出了足足四大篮文物,让整个考古打捞队伍精神为之一振。
参与互动(0) | 【编辑: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