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与伪国学风波:名利“搞乱”文化市场——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文化新闻

南怀瑾与伪国学风波:名利“搞乱”文化市场

2010年09月17日 09:20 来源:法制日报-法治周末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南怀瑾饱受争议,相比学术界的见仁见智,如今更让他头疼的是市面上各种打着他旗号的伪国学书。

  伪书为牟取私利。以巧妙的商业包装,欺骗消费者,毁了传统文化和软实力。光靠法律走不通,更多需要道德约束和舆论引导。有思想的新人应当打出自己的牌子,而不要假借他人之名

  2010年9月9日晚,百度贴吧南怀瑾吧很热闹。

  一条名为“大家来谈谈关于市面上南怀瑾伪书的看法”的帖子还未来得及引起贴友沸腾,即被删除了。虽然名为“爱死你YL”的帖主一度尝试重发一遍,在10分钟内也难免夭折的命运。

  南怀瑾声名大盛,与市面上各种假冒其名字的伪国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9月8日上午,在搏源基金会的办公室里举行了一场题为“从假冒南怀瑾先生之名的各种伪书泛滥看中国文化市场”的座谈会,来自宗教学、哲学、法律、新闻出版领域的专家围绕此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此后,9日凌晨,网上出现了一则“南怀瑾启动‘图书打假’”的消息,随后出现的就是南怀瑾贴吧中那条命运多舛的帖子。

  在发稿前,徐涌致电《法治周末》记者,告知案子有了最新的进展:若南怀瑾方面补充齐备南怀瑾住所地派出所对南怀瑾住址的证明文件等,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即可给予立案。

  南怀瑾的打假之路

  2007年的春天,南怀瑾主持创办的太湖大学堂的电话响了。

  “南老师,您是不是又出新书了,叫《听南怀瑾讲<论语>》。”南怀瑾的一名学生在北京机场内的书店给南先生打长途电话。

  南先生当时心里就犯嘀咕,自己明明没有在光明日报出版社出过书,作者张保文、许庆元也没有来太湖大学堂听过自己的授课,但在书中却有诸多“南怀瑾认为”、“南怀瑾说”的论断。

  之后的两年内,太湖大学堂的电话就没有消停过,“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了您的新书《听南怀瑾讲孟子》、石油工业出版社的《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全集》、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的《南怀瑾大师的人生智慧》、中央编译出版社的《听南怀瑾讲<庄子>全集》等”。各大书店、网站都在销售这些书。

  据和南怀瑾接触过的东方出版社的孙涵主任向《法治周末》记者透露,南怀瑾是一个低调、谨慎的“国学大师”,仅跟东方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等为数不多的几家出版社定向合作,出的书都署名“南怀瑾”。南怀瑾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怎么成了一个高产的文化人,近两年出了大量非署名“南怀瑾”,也非这几家定向出版社出的书,多达27种。

  南怀瑾觉得这事大了,再这样下去,不仅自己的名誉受损,“南怀瑾粉丝”们也会受到欺诈蒙骗,万一受到不好的国学思想的影响,精神偏轨是非常可怕的。

  于是,他的秘书找到了徐涌律师,南怀瑾走上了诉讼之路。

  “因为侵权书籍泛滥,我准备先从最显而易见的肖像侵权着手起诉。”徐涌对《法治周末》的记者说。

  2009年,徐涌即向北京市石景山区和朝阳区人民法院提交了起诉书,首批先是状告了3家出版社:新华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和言实出版社,认为这3家出版社没有征得南怀瑾的许可而使用南怀瑾的照片做封面,请求法院判决这3家出版社立即停止肖像权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后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决定将南怀瑾在朝阳区人民法院起诉的两个案件并入石景山区人民法院进行庭前调解。但南怀瑾与3家出版社因为没能达成一致的赔偿数额而调解失败。

  徐涌继续向石景山区人民法院提出立案申请,希望法院予以立案,但“这次诉讼因为没有立案也没有达成调解协议而不了了之”。

  《法治周末》记者致电新华、石油化工、言实这3家出版社的代表人,对方均以“不方便”为由拒绝了采访要求。

  仅有新华出版社的工作人员许新稍作阐述:“这起案子根本没有立案,《听南怀瑾大师讲经感悟篇》这部书用了南怀瑾的照片做了封面,书的内容引用了南怀瑾说的一两句话,以及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出处,还有这些精神在现代社会如何应用。”

  徐涌对于第一轮的诉讼结果并不满意,他于2010年5月下旬,向东城、西城和朝阳法院再次提交了起诉状。“这和第一次立案失败没有关系”。

  这次起诉涉及到了近10家出版社的7部图书,提起的是姓名、名誉权之诉。但是徐涌仍然没有得到立案的结果。“我也不清楚法院为什么没有立案”。

  “可能是有法律以外的因素影响了立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周林教授猜测。

  南怀瑾为何这样红

  比起南怀瑾发现的市面27种伪书的15家“冒牌”的出版单位,孙涵所在的东方出版社可谓是南怀瑾出书的“正牌”老东家。

  除了早些年南怀瑾在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的书外,进入20世纪,南怀瑾的书都由东方出版社出版。

  “我与南怀瑾先生已有3年的交往了,因为我负责编辑出版他的书。”孙涵说。

  孙涵眼中,南怀瑾是个非常低调、严谨的人。“他从来不接受媒体的采访,他的书也从来不做宣传。他之前不满意其他出版社改动他的书,他对我们却非常满意,每个细小的改动,包括标点符号、广告用语都经过他的过目。我们尽量保留原作”。

  尽管南怀瑾的书拒绝宣传,但都脱销,甚至要加印。“最差的销量在5万册,最好的《小言皇帝内经与生命科学》达到了12万册”。

  刚刚出版出来的“天书式”的《参同契》,孙涵一度害怕因为从古至今解读的人寥寥无几、过于专业难懂而影响销量,结果首印8万册已售罄。

  孙涵和南怀瑾最近的一次接触是在2010年春天。她下江南来到太湖大学堂拜访南老。“南先生94岁的高龄,思维逻辑依然清晰,除了眼睛不大好,身体精力都不错”。

  南怀瑾依然坚持着自己实实在在做事的风范,除了在太湖大学堂传授国学外,还开展了一系列儿童读经活动,让孩子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耳濡目染。

  孙涵告诉记者,从南怀瑾对于自己出书的严谨态度就能看出,南怀瑾不会随便地授权或者允许他人转述他的话语。“低调的他无法容忍市面上泛滥的伪书”。

  南怀瑾每在东方出版社出一部书,孙涵都要认真地揣摩编辑,至今,书出了12部,她也精读了12部。绝对可以算是一名铁杆的“南怀瑾粉丝”。

  南怀瑾的书都是根据他本人在太湖大学堂的授课录音整理成文字出版的,由太湖大学堂的人整理。

  孙涵认为,南怀瑾用最通俗的语言,结合自己切身的经历,将中国传统文化生动地讲述出来,这正是他的魅力所在。

  “他一生经历复杂,当过军人、经过商、做过学问,自己还闭关修行了一段时间。江湖上许多东西他信手拈来。他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在为人处世的方式和思考的角度上,还让我明白了很多东西,比如道家服食牛黄,并不是绝对的有害或有益,要辨证看待”。

  而在哲学家李泽厚的弟子、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赵士林看来,南怀瑾并不高明。

  赵士林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他没有接受过传统科班的教育,他的国学观点中,常识性错误多、价值观落后、逻辑混乱。这使民众不但不能吸收传统文化的丰富养料,反而阻碍社会的发展。”

  虽然赵士林没有跟南怀瑾有过任何接触,但在国学领域冒出这么一个热门人物,他自然要关注。他翻阅了一些南怀瑾的书籍,越看越气愤,这样的“忽悠”,就是靠着自己读了点书,讲些切身体会,蛊惑大众,大众非但不抵制,反而痴迷,这是很荒唐的。

  赵士林认为,南怀瑾比起李一、张悟本等江湖骗子,优势在于确实读了些书。但是和他们一样,耍嘴皮子,抓住普通民众上当受骗心理而牟利赚钱。拍传统的马屁,来否定西方的一切。

  “经济诈骗倒是小事,思想被腐蚀才是大事。整个中华民族将面临危机”。

  南怀瑾多受公司经理人、集团董事长等大众层面的追捧,而真正科班出身的学院派专家教授接触更多的是在校大学生。“南怀瑾强调哪个研究生听他的课,哪个学校聘他为教授,这体现出他没有科班经历的心虚。他很会宣传自己”。

  但徐涵则反驳:“南怀瑾看的书是非一般人所能比的,而且闭关修行过5年,国学专家可能没有他这样深刻的实际经历。南怀瑾并不是否定西方文化,而是告诉民众不要一味迷恋西方,因为很多西方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就有了。”

  赵士林认为,真正甘于寂寞、坐冷板凳、搞学术研究的人才是最有价值、最值得人尊重的。不能因为他们不擅长搞大众宣传、粉丝少而抹杀他们的可贵之处。当然学院派有些专业的研究成果需要通过朴素易懂的语言让民众接受。南怀瑾虽受民众追捧,但价值观并不一定就正确。

  宗教文化出版社副总编史原朋觉得南怀瑾的书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通俗易懂”,“南怀瑾也没有想把自己作为学术人物,自己的书作为学术研究的成果。对名人有非议是很正常的”。

  与南怀瑾也有过交往的中国新闻社主任记者王学信对南怀瑾十分钦佩:“他为了留住中华民族的根,终其一生为弘扬传统文化不懈努力。南先生的理念传遍国内外,影响了一批仁人志士。”

  名利“搞乱”文化市场

  “现在社会很多东西都是假的,不假反而不奇怪了。”媒体工作者小陈对“南怀瑾伪书事件”不以为然,他曾经读过《南怀瑾选集》,“他书中的一些话对我的为人处世影响很大,比如我对一些事情更加能看开了。”

  出版公司职员小杨认为,伪书事件并不新鲜,早年金庸、古龙的著作也经常被假冒。南怀瑾首肯出版的书,都有详尽的名单,读者稍加注意就能避免上当。

  也有人认为,能醍醐灌顶于己的学说,说明是高于己所见,又何必在乎是真是假,何况假的不一定就不是真理。

  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南怀瑾粉丝”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中央编译出版社的《听南怀瑾讲<庄子>》,作者是潘鸿生。这些作者是借南先生的名气卖书的,内容是作者自己的观点。他在书店看过几本,水平一般。

  孙涵也说,这是借南怀瑾的名气追逐利益的结果。“在二三线城市,因为折扣低,书店里这些伪书更加猖獗,正版书反而极少”。

  王学信认为这绝对不是一件小事。“一些人打着南先生的旗号纯粹就是为了牟取私利。他们在精神产品上以巧妙的商业包装,欺骗消费者,毁掉了中国的文化,摧毁了国家的软实力”。

  孙涵发现,有些书在打擦边球,靠法律路径走不通,更多需要道德来约束、舆论的正确引导也非常重要。“我们要告知读者辨别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徐涌也希望媒体能多引导消费者,但更多的还是要通过行业的监管和法院的判决等制度上来约束。

  周林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消费者若确定伪书侵犯了自己的权利,可以提出所购买的图书存在欺诈,用法律来维权。

  “除了诉讼之外,还可以向新闻出版总署举报,要求行政查处。对于出版中的不当行为,应当予以引导。这些伪书中也许真有一些有思想的新人,他们应当打出自己的牌子,而不要假借他人之名”。

  依赵士林来看,国学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对它的研究。近几年的国学热与经济的飞速发展是分不开的。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国民有捍卫本土文化的强烈意识,而且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人确有帮助。

  他认为最理想的状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资源实实在在化作现代人的精神养料。

  针对市场上众多的“伪国学”,他身体力行开展打假,也希望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他也以身作则,承担起学者的责任,出面正本清源。告诉民众国学是什么,如何辨别真伪,应该怎么去学。记者 邬蕾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