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这个日子对绛州鼓乐这一古老艺术来说,意味着一次历史性的转变,第一部鼓乐剧《杨门女将》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亮相。
鼓乐,以鼓为核心,构成一台音乐会,这是难以破解的题,但新绛人解开了。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会长朴东生曾这样评价。然而今天,新绛人不但可以用鼓乐演出音乐会,还可以创作出一部鼓乐的剧作。
绛州鼓乐沉淀了千百年,经过上百代人的艰辛传承,终于形成了一方文化,一种艺术,一片鼓乐的土壤,成为我国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延续绛州鼓乐,也成了全体新绛人的职责。
1988年,山西新绛县绛州鼓乐团成立,他们自筹资金,自带干粮,将传统曲目加以创新,编成《秦王点兵》、《滚核桃》,送到山西民间艺术节的舞台。随后,这支农民鼓乐队又迈出惊人一步,登上北京人民大会堂,令全国为之一震。
团长王秦安,今年已经67岁,这辈子都在与鼓乐打交道,别看人显得有些木讷,一口浓重的方言,却对鼓谱烂熟于心,对鼓乐充满灵性,绛州鼓乐的历史早已融化在他的血液里。从前他是文化馆副馆长,几十年如一日,埋头于新绛的文化遗产调查和保护,自从“下海”组织了鼓乐团,他的心思就从单纯保护转向活的传承,已经发掘并传承了《老鼠娶亲》、《黄河船夫》等10部作品。他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多种,有的需要完整保存,有的则需要保存加发展,像绛州鼓乐,原本就是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最好的保护恰恰是发展。
北京的成功,为王秦安和他的鼓乐团带来了勃勃生机,他们手握木棒,扛着大鼓,一路走去,名声响彻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丹麦、英国、摩洛哥,还走进香港、澳门、台湾的广场。在全国各地的大小文化活动中,处处都有绛州鼓乐的豪放声音;在上海,他们几进几出世博园,还在嘉定区扎根,为中国民族艺术赢得了响亮的声誉。他们积累的一批曲目,不断在各类比赛中获大奖。
谁也没料到,在他们的声誉如日中天时,王秦安又在思考着更大的举动,他要将鼓乐转变为剧目,与歌剧、舞剧、音乐剧、京剧并驾齐驱。面对已经取得的成绩,他总是一副不满足的模样,“缺少资金”、“没有人才”、“发展还有困难”是他的永远话题。他想创作一部鼓乐剧,完成绛州鼓乐的历史跨越。他的想法与北京舞蹈学院萧向荣等几位青年编导不谋而合,这几位编导都曾参加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和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编创,是张继纲团队的骨干。经过一年的反复筹划、排练,今年8月中旬,鼓乐剧《杨门女将》在山西太原预演,消息传出,800人的剧场场场满座,一票难求,一场比一场熟练、精彩。
据新绛县委书记邓雁平介绍,新绛的文物古迹遍布全县,其中绛州鼓乐是最重要也是最出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让这一遗产成为活的传承,县委和县政府共投资1000多万元,支持王秦安和他的团队创作、排演、推广《杨门女将》,用一个崭新的剧种让人们重新认识绛州鼓乐。这对新绛这样一个不算富裕的地方来说,虽然不容易,却非常值得。文化大县就应该把资金用在文化建设和保护上。
在《杨门女将》中出场的演员都是新绛的男女青年农民,演出时,他们拿起鼓棰,穿上戏装就是演员;农忙时,拿起镰刀,挥起马鞭,就是庄户人家。这是新绛民营鼓乐队的特点,也是他们始终保持鼓乐传统风韵的诀窍。
鼓乐剧《杨门女将》的诞生标志着一个新剧种的问世,也标志着绛州鼓乐跨入了新的时代。
参与互动(0) | 【编辑: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