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知青》不遮蔽历史 知青戏不是傻浪漫——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文化新闻

梁晓声:《知青》不遮蔽历史 知青戏不是傻浪漫

2010年09月17日 14:26 来源:大众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电视连续剧《知青》剧照。左一为傅晶饰演的周萍,左二为张龄心饰演的孙曼玲。

  9月16日,山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山东影视集团投资拍摄的长篇电视连续剧《知青》在黑龙江省黑河市开机。该剧由梁晓声担任编剧,由电视剧《闯关东》导演张新建任总导演。因其题材的独特、思想的厚重、制作的精良、阵容的强大,该剧开拍即受到广泛关注。

  30斤重剧本——全景展示知青生活

  电视连续剧《知青》是作家梁晓声继《今夜有暴风雪》后,再度与山东方面进行合作。梁晓声表示,与自己以往所创作的知青题材影视剧相比,《知青》最大的特点是相对立体地、全景式地展示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宏大历史画卷。

  “我给剧组的剧本,抱了一下有 30斤重。”梁晓声告诉记者,超过100万字的剧本写作时间耗时一年半。与以往作品相比,《知青》并不局限于反映某个地区知青生活,而是延伸至东北、内蒙古、西北等更为广阔的空间。新元素的介入,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这也是他时隔十余年,再次触碰知青题材电视剧的原因。

  真实呈现当年——文艺不遮蔽历史

  一伙年轻人兴高采烈来到“红星饭店”下馆子,服务员告诉他们饭店里没有肉,只有菜。开机当天下午,《知青》摄制组在北大荒外景地拍摄了这样一幕。

  《知青》的故事主要发生地,从北大荒黑龙江建设兵团至陕北的“坡底村”,横跨半个中国。剧中所涉及人物之多、所述故事之繁复,让这部时间跨度达十年之久的剧集大气、生动,更接近真实。

  “上山下乡是‘文革’中的运动,知青是被运动的一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知青们命运起伏。”梁晓声表示,允许在多大程度上接近当时年代的真实特征,是创作《知青》这部戏的先决条件,“如果没有这个创作空间,违背了现实主义创作的原则,我没有办法写。”

  梁晓声指出,今天的荧屏上能看到 1949年以前的戏,也能看到上世纪 80年代以后的戏,但是有关新中国成立之初所经历的大跃进、“文革”等历史事件的电视剧却很少。他认为文艺作品不应该遮蔽历史、过滤历史,希望《知青》能为新中国的历史补上一笔。

  戏要好看——写出当年“思想者”

  “现在的影视剧创作习惯于让编剧给一个点,讲一个故事,以吸引观众为前提,据此编织人物关系。”对于这种创作模式,梁晓声并不认同。从思想性、历史性、真实性出发创作《知青》,是编剧梁晓声、导演张新建等主要创作人员达成的共识。

  “戏要好看,但是对好看的理解不同。”梁晓声在黑河亲身经历了六年半的知青生涯,他认为真实的生活本身就是有意思、有看点的。

  “有的人把知青戏写成年轻人在风景优美的乡村谈恋爱。这种‘傻浪漫’式的创作让我很恼火,因为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梁晓声说,《知青》剧中“老高三”知识青年赵曙光在给朋友的信中,分析“文革”对中国的影响,“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这样的人物不在少数。我们要反映知青这一代中的‘思想者’。”

  梁晓声表示,《知青》不同于商业剧,不以赚钱为目的,希望能做成一部扎实的作品。通过这部剧把电影的元素重新引入电视剧,把文学的思想性引入电视剧,最大限度呈现当时年代特有的乡情、亲情、友情、爱情,是《知青》剧组在今天泛娱乐化的影视圈进行的一场大胆试验。  本报记者 卞文超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