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绝代钱钟书:数学15分被清华校长破格录取——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文化新闻

风华绝代钱钟书:数学15分被清华校长破格录取

2010年09月20日 20:54 来源:中国档案资讯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风华绝代钱钟书

  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生于江苏无锡,幼承家学,天资过人,青少年时代就练就了文史方面的“童子功”。1933年,钱钟书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两年后到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抗战期间归国,曾在多所大学任教。1953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后相继担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钱钟书的一生,是以生命的极限去探索人文写作和人文学术的极致的。他解放前出版了集幽默睿智于一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描绘旧中国知识分子百相的长篇小说《围城》,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的《谈艺录》;解放后出版了《宋诗选注》、《管锥编》五卷、《七缀集》、《石语》、《槐聚诗存》等,待出版者还有《〈宋诗纪事〉补正》,等等。他还参与了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著《中国文学史》的工作,并作出了重要贡献。1950年他参加了《毛泽东选集》英译委员会,并翻译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60年他又参加了《毛泽东诗词》英译定稿小组的工作。到1972年,他从干校返京后又于1974年参加了英译工作,终于使《毛泽东诗词》英译本得以出版。1998年12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今年11月是钱钟书先生100周年诞辰,作者撷取钱老一生中的几个片段,以飨读者。

  被清华校长破格录取

  钱钟书,生于江苏无锡世家,科学家钱学森、学者钱穆都是出自这一家族的名人。钱钟书之名的由来,在于他周岁时抓周抓到了一本书,因而取名“钟书”。也许是天意吧,他也就名副其实,一辈子“钟情于书”,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1929年,清华大学外语系招生时爆出一条新闻,一位数学只考了15分、本应被退回的考生却被破格录取,这个人就是钱钟书。他数学考试极差,可英文、国文却是特优,英文还是满分。主管老师欲退不忍,欲取不敢,便报告了校长罗家伦。罗校长亲阅试卷后立即定夺:此为奇才,破格录取。一入清华,钱钟书便开始开创一项又一项的“纪录”:读书数量第一,发表文章第一。

  在清华大学读书时,钱钟书自恃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连课堂上听讲都不做笔记,更不屑于课外读书做笔记。他的同学饶余威在《清华的回忆》一文中写到钱钟书时说:“他自己喜欢读书,也鼓励别人读书。他还有一个怪癖,看书时喜欢用又黑又粗的铅笔划下佳句,又在书旁加上他的评语,清华藏书中的画线和评语大都是出自此君之手笔。”

  毕业后到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时,他才开始做读书笔记。钱钟书的读书笔记本很厚,有普通练习本的4倍,上面写得密密麻麻,有中文,也有英文,别人很难看懂。他每读一书,都做笔记,摘出精华,指出谬误,写下心得。他著书时,主要是参考读书笔记。从1939年到1942年完成的颇有影响的文艺理论著作《谈艺录》,采用了传统诗话的札记式的写法,原因就在于利用读书笔记之便。1972年3月,开始偷着写《管锥编》,这部洋洋百万言的学术巨著,主要资料来源就是钱钟书写下的五大麻袋读书笔记。

  俗话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熟悉钱钟书的学者都认为,他的记忆力是惊人的,几十年前读过的东西还能记住,在现代中国学者中,除了史学大师陈寅恪外,没有第二人能与他相比,外国学者说他的记忆是“照相机式”的记忆。钱钟书先生尚且做读书笔记,对于记忆力一般的人来说,读书做笔记就更为必要了。

  钱钟书是博学的。到清华后,他立志“横扫清华大学图书馆”。他的中文造诣很深,又精于哲学及心理学,终日博览中西新旧书籍。他读书之多,中英文功底之雄厚,远远超出了他的同龄人。他的博学,使他不是老师的学生,而成了老师的“顾问”。吴宓教授就曾推荐他临时代替教授上课,所有课上涉及的文学作品他全都读过。钱钟书还有读字典的兴趣,而且深得其乐,许多大部头的字典、辞典、大百科全书他都挨着字母逐条读过,并时时读得开怀大笑。在清华,他勤奋刻苦,几乎足不出户,也很少参加学生活动。他的同班同学许振德在《水木清华四十年》一文中回忆说:“钟书兄,苏之无锡人,大一上课无久,即驰誉全校,中英文俱佳,且博览群书,学号为八四四号,余在校四年期间,图书馆借书之多,恐无能与钟兄相比者,课外用功之勤,恐亦乏其匹。”著名学者吴宓曾对其有一段很高的评价:“自古人才难得,出类拔萃,卓尔不群的人才尤其不易得。当今文史方面的杰出人才,在老一辈要推陈寅恪先生,在年轻一辈中要推钱钟书,他们都是人中之龙,其余如你我,不过尔尔。”吴宓的这一称赞,使钱钟书便因此而获得了“清华之龙”的雅称。

  在清华,他还以专挑教授学者的错而出名。钱钟书在清华读书期间,清华大学在文史方面聚集了许多著名的教授,如文学家朱自清、哲学家冯友兰、版本学家赵万里等,他们都是饱读诗书的一代大家。但钱钟书却并不屈服于这些权威,他时常会在谈话中批评和纠正他们的一些失误,见解之独到,论断之深刻竟使这些大家对其刮目相看。在清华,文史方面的几乎所有专家都被钱钟书品评过一番。

  郑朝宗在《怀旧》中说:“他随时都在动脑筋,读书的时候是他思想最活跃的时候,所以每读完一书,其精神实质全被吸收。最难得的是好学不倦,不论处什么环境都手不释卷。他好比一个精神世界的美食家,什么品种的美味都要尝一尝。”

  黄谨曾有言:当代学人,最不可思议者,当数钱钟书。此言极是。

  与夫人杨绛的清华之恋

  在清华读书期间,一件影响他一生的事情发生了,他认识了正在清华读书的杨绛。

  杨绛1911年生于江苏无锡,本名杨季康。1932年春,杨绛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攻读外国文学。清华大学的女生很少,研究院里的女高材生就更少得可怜。女生要在大学里找个男朋友,容易得很。杨绛是上海滩大名鼎鼎的大律师杨荫杭先生的女儿,名门闺秀,气质上是有些“与众不同”。她不像一般女生那样爱打扮、爱显摆。她身材窈窕,衣着朴素,面容白皙,“清水出芙蓉,天然去粉饰”,性格温婉和蔼,人又聪明大方,自然是众多男生梦寐以求、穷追不舍的女孩子。

  那是1932年春天,清华园的丁香、紫藤盛开,幽香袭人。和杨绛同来清华借读的一位同学是钱钟书的亲戚,带钱钟书来到古月堂门外,见到了杨绛。杨绛见到钱钟书时,他穿着一件青布大褂,一双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大眼镜。钱钟书的个子不高,面容清癯,显得瘦小,虽算不上风度翩翩,但他的目光却炯炯有神,闪烁着机智和自负。

  而研究生杨绛呢?娇小玲珑,温婉聪慧,活泼可爱,朴素典雅,别具一格。两人一见如故,谈起家乡,谈起文学,无不兴致大增。

  钱钟书很有魅力,旁征博引,侃侃而谈,诙谐幽默,使得他光彩照人。交谈后,两人才发觉确实很有缘分。早在1919年,8岁的杨绛就曾跟母亲到过钱钟书的家,当时钱钟书没在家,自然没法见面,但现在却又这么巧合地续上了“前缘”,这不能不说是缘分。再说,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与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先生都是无锡的名士,同被誉为“江南才子”。借用一句过去才子佳人小说里的话,真可谓“门当户对,珠联璧合”。当然,最大的缘分还在于他们两人在文学上的共识与追求,性格上的互相吸引。这些,无不促使南国佳人杨绛与清华才子钱钟书一见钟情,难舍难分。

  杨绛与钱钟书相爱了。但他们并没有陶醉在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消磨时光,而是在学业上互相帮助,心灵上默契交融,文学更是成了他们爱的桥梁。钱钟书的名士风度、才子气质使他们的恋爱独具风采,热恋期间,他给杨绛写了很多情诗。有一首诗竟融宋明理学家的语录,他最为得意,称“用理学家语作情诗,自来无第二人”,诗中有一联曰:“除蛇深草钩难着,御寇颓垣守不牢。”他把自己的刻骨相思之情比作蛇入深草,蜿蜒动荡却捉摸不透;心中的城堡被爱的神箭攻破,无法把守。众所周知,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然而钱钟书却化腐朽为神奇,把理学家道貌岸然的语录点铁成金,脱胎换骨,变成了自己的爱情宣言。这种特殊的恋爱方式算得上是独一无二。

  1933年夏天,钱钟书从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获文学士学位。清华早就有意让他留校或攻读硕士学位,可是他一口拒绝了。钱钟书另有选择,他的父亲钱基博先生是上海光华大学中文系主任,身体欠佳,召他赴上海光大任教,这是钱钟书南返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日本侵占东北,华北危急,清华的教学秩序几乎不能正常维持。钱钟书这一届毕业时,许多学生都纷纷离开学校,投入到社会的洪流之中去。华北的局势越来越不安定,可以说是导致钱钟书南返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1933年初秋,钱钟书在家度假,没有把他与杨绛的关系告诉父亲,仍与杨绛书信往来谈情说爱。不料杨绛寄给钱钟书的一封信,被钱父看到了,老先生不打招呼擅自拆阅。这种庄重严肃而又带有封建家长的作风很有点像《围城》中的方遁翁。但老先生看过信后,对未来儿媳大加赞赏。因为杨绛在信中对钱钟书说:“现在吾两人快乐无用,须两家父亲兄弟皆大欢喜,吾两人之快乐乃彻始终不受障碍。”老先生边看边赞“真是聪明人语”,认为杨绛大方懂事,能体贴理解对方父母,对于不谙世事的儿子来说,杨绛是再合适不过的好女孩。老先生高兴之际,也不征求儿子的意见,便自作主张直接提笔给未过门的儿媳写了一封信,把她大大夸奖一番,郑重其事地把儿子“托付”给她。

  杨绛亦把钱钟书介绍给自己的父亲,杨荫杭先生很赏识钱钟书。尽管两人是自由恋爱,但是还得返回来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个“过场”。钱父领着钱钟书去见杨绛的父母,正式提亲,然后请出男女两家都熟识的亲友作为媒人,再后是订婚。当时杨绛的父亲生病,诸事从简,但还是在一家大饭馆举办酒席,宴请双方的族人及至亲好友,男女分席,订婚礼也颇隆重。

  订婚后,杨绛就是钱钟书名正言顺的未婚妻了,不过她还要上学,仍要回北京清华读书。钱钟书则在上海光华大学教书。

  1935年夏季,他们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作者:叶介甫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0年9月17日 总第2056期 第三版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