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青海历史纪要》记载:“1929年,全国遭大旱后,每逢外地灾年,都会有一些河南、安徽一带的贫苦乡民,牵着训练有素的猕猴,长途跋涉历经千里来到西宁逃荒避难,以耍猴卖艺维持生计。”地处边远的西宁古城,民风敦厚又乐善好施,对这些来自外地的耍猴人,不仅肯施舍米面,有时还会主动为他们提供能遮风避雨的安身之地,使耍猴人倍感异乡的温暖。
耍猴人三人一帮,五人一伙,经常背着猴子表演用的道具箱,游走于城里的大街小巷,每遇到合适的场地,便会敲锣打鼓招引群众。猴子的表演有着严格的程序和固定的套数,猴子模仿人时的那种灵性和潜在的幽默,不时引起观众热烈的掌声,最后人们便会往场地里投掷糖果、花生和钱币。
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频繁演出的劳累和营养缺乏,尤其是高原水土不服等多种原因,许多猴子相继死去,这让耍猴人充满无奈与悲情。为了生计,失去猴子的人们只好站在街口,寻找短工。有人说,这就是西宁最早出现“站大脚”的始源,但这仅是一种推测而已。
等到来年青海草木返青,大地回春,耍猴人清理一年的所得,有的肩背行李,手牵猴子,有的肩挑粮食,又重新踏上回归家乡的路程。西宁城再也听不见耍猴人的锣声,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逃荒耍猴人凄凉悲惨的遭遇,却始终留在老西宁人的记忆之中,难以忘怀。(作者:崔艺民)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中江】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