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纸制作
文博会第一天,捞宣纸、制宣笔、捏墨等文房四宝传统工艺揭开神秘面纱。开馆没多久,展馆内就挤满了观众。俗话说,看人家吃豆腐——牙齿快。在老师傅们手中易如反掌的动作,到了观众手里就变得特别难了。还是韩愈老先生说得好: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制墨力与技的结合
“有佳墨者,犹如将之有良马也”,文房四宝当中,墨的地位不言而喻。制墨技术纷繁复杂,从选材到锤炼,再到制模成型,都大有学问。在今天上午的展示中,参展方将传统制墨工艺中的烘焙、锤炼、捏墨、成模呈现在市民眼前。
在制墨现场,浓郁的墨香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观看。两位制墨师傅,一位守着炉子,等候原料软化,一位站在旁边蓄势待发。“原材料是事先准备好的,硬得和石头一样”,程师傅告诉记者,通过烘焙加温,坚硬的材料就会慢慢融化,等到像面团一样就能进行下一步制造了。
等候了半个多小时,制墨师傅将材料取出,将它放到了“砧板”上,开始锤炼的工序。“锤炼和揉面团的道理一样,粉碎里面的材料,让它变得更粘。不过工具用的是锤子”,程师傅举起一个小锤,在墨团上捶捶打打,看似简单的动作,让外行来做就很难。一位好奇的观众兴冲冲地接过程师傅的锤子,可没敲打几下,就喊没力气了。“可别小看这锤子,每个都有8斤重,要反复敲打近百次,没有一点力量是不行的”,即便是制墨老师傅,锤炼也是个力气活。
经过锤炼之后,就是技术难度最大的捏墨。“其他工序都可以让观众参与进来,唯独捏墨要由师傅自己了”,程师傅告诉记者,捏墨就是将锤炼过的墨团反复揉捏,将锤炼过程中的缝隙消除,让墨团成为一个无缝的实体,方能进入墨模,没有一定经验的人来捏,肯定捏不出上好的墨团。
成模的程序相对简单,将捏过的墨团放到不同规格的模子里,挤压之后就能成型了。成型后的墨相当柔软,要经过数月的晾干,才能真正使用。作为此次文博会的纪念品,购买刚成型的绩溪墨,市民可将手印留在上面永久保藏。
捞宣纸看似容易
两个大缸装满纸浆,两位师傅分工合作从中捞出一张张宣纸。看似容易的捞纸,在很多市民手中变得艰难无比。很多位观众一试身手后,捞出来的纸不是厚薄不均,就是留有漏洞,传统工艺还真不是能轻易上手的。
现场一位捞纸师傅向市民讲解捞纸的技巧,“两个人合作一定要有默契,工具下水要整齐,要注意纸浆的均匀”。虽然,师傅苦口婆心讲解多次,但是能掌握要领的观众还是寥寥无几。“这也难怪,我们捞纸员工,最起码要培训一年才能上岗”,捞纸师傅手把手教观众捞纸,一张张原纸才从纸浆桶里脱水而出。
“尖圆齐健”非一日之功
在制作宣笔的现场,老艺人们为市民展示宣笔的水盆、修笔、装套、刻字等工艺。“将选好的毛材放到水盆之中,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再把毛弄整齐。之后交给工匠把一只只笔头捆绑起来,这第一道工序才算完”。梅师傅告诉记者,在制作宣笔的100多道工序当中,水盆工艺难度最高。“一支笔能不能达到尖圆齐健,关键要看水盆,这是所有制作工艺的开始”,宣笔制作分工明细,梅师傅光负责水盆工艺,就干了30多年。在他的手中,各式各样的毛发有了笔毫的雏形。
记者接过梅师傅刚从水中捞起的笔毫,细细一看,毫毛整齐异常,笔尖完全没有多出来的毫毛,老艺人的制笔工艺可见一斑。很多观众现场让师傅们制笔,再在笔杆雕刻上自己的姓名,带回家中作为收藏。
宣纸衣服好穿也好看
在上午的展示中,宣纸衣服走秀无疑是当中的亮点,两位模特穿着华丽的宣纸衣服走在T台上,赚足了观众的眼球。模特杨女士第一次穿上宣纸做的衣服,她的感觉就是,不仅好看,还很好穿。“穿在身上,比棉的衣服还要柔软。而且还这么好看,我都想收藏一套了,可惜展商不卖”。宣纸衣服连模特都青睐有加,到底藏了什么秘密?负责人石女士告诉记者,宣纸衣服的材质,有别于普通宣纸,它是在原有材料当中加了大量的檀纸盒皮质。“皮质的作用就是让纸更加有弹性,在制作宣纸的衣服当中有30%的材料都是皮质,但是加入这种材料以后,就不能够用于书写了,它的润墨效果很差”,宣纸发展至今,有了更多的形态,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正在研制更好的工艺,降低宣纸衣服的成本,让其能更适合中国人的皮肤。
徐颖奇 罗敏 任自灵/文 成功/摄
参与互动(0) | 【编辑: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