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艺术节唯一一部原创歌剧《咏·别》,将于本月17日和29日、30日在上海大剧院与北京保利剧院首演。昨天,为该剧谱曲的作曲家叶小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近年来,国内原创歌剧数量不少,上演之后受到观众喜欢的却凤毛麟角。我一直在想,歌剧究竟是演给谁看的?《咏·别》虽然是我的第一部歌剧,但我认为,这是一部体现中国情怀的大歌剧,我是为了让观众喜欢而创作的。”
认清弊病 首作尝试
“歌剧是演给谁看的?”这样的问题,貌似非常简单,几乎所有人都会脱口而出:“当然是演给观众看的。”这些年,担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音协副主席的叶小纲观看了许多原创歌剧,却发现:不少耗费巨资的歌剧在隆重上演时,台下坐着的都是应邀而来的同行领导;许多歌剧首演时场面轰轰烈烈,风光之后却再也不见踪影;有的歌剧作者自我陶醉,观众面对舞台却不知所云……“国内舞台每年都有一批又一批歌剧上演,大家想要看的、留得下来的能数得出几部?关键的问题,就是歌剧为谁创作?演给谁看?”从上世纪80年代初投入创作以来,叶小纲谱写了大量音乐作品,却从未“摸”过歌剧,他说:“不是我不敢写,而是我一直在寻找适合的表达方式,让写出来的作品既有艺术高度,更要观众喜欢。”
京剧唱腔 自然融合
叶小纲介绍道,《咏·别》展现的是上世纪20年代发生在京剧戏班子里的故事,“小时候我在上海就经常听京戏,23岁那年离开上海后,爱好京剧的习惯始终没有放弃,到了北京更是与京剧界有了密切的关系,对流派、唱腔、剧目非常熟悉。所以,我很喜欢这个题材,拿到剧本,旋律就不由自主地涌动在心头。”叶小纲并没有以凭空冥想的音乐动机来设定人物特征,而是用自己熟悉的京剧唱腔,为《咏·别》的每个角色谱写了歌唱色彩十分鲜明的性格音乐。他认为:“许多观众害怕看歌剧,那是因为西洋歌剧本来就诞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欧洲,需要耐着性子慢慢体味才能喜欢。但是,京剧唱腔里流动着中国文化的血液,与声乐、管弦乐融合在一起,对中国人来说可以获得很有亲近感的享受;音乐中散发的中国气息,让外国观众也能感受到浓郁的东方情韵。”
优美旋律 易记易唱
记者曾多次观看《咏·别》的排练,虽然对京剧是外行,却很容易记住那些咏叹调的优美旋律,还能随口哼唱。叶小纲表示:“中国拥有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资源,在歌剧中怎么利用和创新,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闭门造车、追求技巧、生造概念的做法,导致观众远离歌剧。”曾有相当长国外创作经历的他认为,虽然中外观众的文化背景不同,但对美的审视却是共同的,《咏·别》描写剧作家唐麒声被武生杨少山的“霸王气概”吸引,因只是一厢情愿而终于不能自拔,但“这仅是戏剧的表象,更深层次刻画的是人在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环境纠结中的挣扎,尽管有浓厚的悲情色彩,却能触动中外观众的心灵”。
记者 杨建国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中江】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