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书族”拍出非法产业 使用德产间谍相机 ——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文化新闻

“拍书族”拍出非法产业 使用德产间谍相机

2010年10月19日 11:32 来源: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拍书族”拍出了一个非法产业。最近,网上的一则广告吸引了本报记者的注意。该广告称,只要读者告知一本书在某家书店或图书馆的具体位置,他们就会派专业人士前去整本拍摄,最后可提供电子版,亦可影印成纸质图书,而只收取比书价低得多的费用。业内人士惊呼,盗版,在这个高科技的时代,正发生着可怕的变异。

  专业“拍书”

  使用德产间谍相机

  “拍书族”是“抄书族”的变异。过去到书店看书,书价很贵,见心仪的章节却舍不得整本买下,就一字字地抄录下来,有了数码相机后,抄录就变成了拍摄。书店对只看不买的“拍书族”早有警觉,纷纷在店内挂出“禁止拍摄”的告示,还派保安巡视劝诫。普通读者想拍书越来越难,所以提供专业“拍书”服务的行当便“应运而生”了。

  本报记者昨天拨通了广告上的电话。一名男子自称雇有大批专业拍书者,这些人可以轻易逃过书店保安视线,在最短的时间内,用“隐形设备”,对图书进行整本拍摄。考虑到成本问题,一次拍摄的图书总价必须在100元以上,制成的电子版按书价的20%-50%收费,如果要做成图书,则另收印刷装帧成本费。

  记者问何为“隐形设备”,对方笑而不答。不过,博库书城几天前刚抓住过一个专业拍书者,此人捧了一大摞昂贵的图书,躲在书店咖吧的角落里拍摄。看破玄机后,书店工作人员发现此人使用的竟是一款体积极小、像素极高的德国间谍相机!

  重灾图书

  一年损失近百万元

  据本报多方调查后发现,这些所谓专业拍书人,多为一些摄影爱好者,间谍相机是平时把玩的,顺便靠拍书来赚点钱,收回一些成本。他们一般会将几笔订单合在一起完成,因为拍摄制作本身成本很低,这样去一次书店,少说也能赚两三百元,一个月就有了几千元的外快。记者注意到,这类专业拍书服务生意还不错。广告发布后,问询者如云。

  拍书人最热衷的是“大部头”的昂贵图书。博库书城媒体负责人朱兵告诉本报,从以往情况来看,被拍得最多的还是设计装潢类或艺术类图书。因为这些书大多有图片,最适合拍摄,更重要的是,这些书的价格动辄成百上千,读者会由于买不起,才会想到请人来拍书。

  如此,这类书便莫名其妙地遭了殃。朱兵透露,有的比较昂贵的设计类图书,为了防止破损,出版社用塑料膜包装保护,某些拍书人为了得逞,竟私自将塑料膜掀去,把书翻得一塌糊涂。“我们一年因此破损的图书码洋要超过100万元呢!”

  法律空白

  新型盗版谁来遏制?

  现在最让书店头疼的是,尽管对专业拍书者咬牙切齿,但书店最后也只能一劝了之,因为法律上没说拍书也是一种偷。

  作为一项自保措施,上海绝大多数大型书店都设立的“精品柜”,将那些容易被拍,又很容易被损坏的昂贵图书放进去,读者要看,也必须由工作人员陪同。可“精品柜”毕竟容量有限,很多好书依然不可避免地要遭受拍书人的蹂躏。

  拍书究竟算不算偷?一位知识产权律师告诉本报,像过去读者用于自己使用的拍书行为,与偷窃还是有本质区别,但是像现在的专业拍书,因为这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不仅向读者提供电子版,还很有可能直接传到网上,供收费阅读,这显然就是一种新型的盗版行为。不过问题是取证很难,因为专业拍书者会说所拍是供自己的使用的,而网络上的交易又非常隐蔽。本报记者 郦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