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如何增魅力?不设“围墙” 不只借书——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文化新闻

公共图书馆如何增魅力?不设“围墙” 不只借书

2010年10月21日 09:07 来源:河南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公共图书馆如何增魅力?

  “快节奏”时代,越来越多人觉得走进图书馆“静静地读一本书”是一种“奢望”。现代化公共图书馆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专家指出,公共图书馆要向“文化咖啡馆”转变,在文化内涵上作出突破,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个性化服务,形成阅读与生活相融合的氛围,吸引人们。

  不设“围墙”

  位于上海前程路的浦东图书馆新馆,是一座以“自然、淳朴、大气”为设计理念的六面体建筑,外观用形似条形码的挂石材装饰,远远看去像一座隐藏在花园中的发光“大书柜”。在这里,读者可以徜徉书香文海。

  “无论读者的身份地位如何、衣着是否鲜亮、健全还是残障,图书馆都敞开大门欢迎。”上海市浦东图书馆馆长张伟说,“现代化的图书馆不设‘围墙’。既来阅读、既来求知、既来拥抱文明,就都是图书馆的贵宾。”

  位于地下一层的视障者服务中心是浦东图书馆新馆为盲人读者开设的“书香屋”,里面藏有盲人书籍1300册,有声读物1万多盘,盲人专用电脑15台,听音设备10台。盲人读者可以通过读屏软件进行文字录入、上网浏览、收发电子邮件、聊天、听音乐等。

  据了解,2002年开始,浦东图书馆免费开设盲人无障碍电脑应用学习班,至今已开展27期,培养了300多人。盲人学员蒋鸿源说:“以前写点东西真是苦啊……现在学会了盲人电脑,我用五笔字型输入法打出了好几部电影剧本。”

  图书馆的“阅读大门”进一步向街道、乡镇敞开。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介绍说。

  “这种开放式的图书馆,是社会的一种保障机制。”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系主任范并思教授认为,信息社会飞速发展,让“数字鸿沟”现象越来越严重,而图书馆的“海纳百川”,为很多缺乏技能和金钱的民众创造了获取信息的机会。

  不只借书

  “有人预测图书馆会走向消亡。我看现实并非如此,相反,作为城市地标的现代图书馆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公共空间。”吴建中说。

  在浦东图书馆新馆一楼,读者只需提供身份证和80元押金,10分钟内即可拿到阅读证。有了此证,读者可以在这里尽情“享受”:可免费预约读者活动会议室,举办朋友聚会或文化沙龙;可以到六层的“浮云”里看大片听碟,进行视听体验……图书馆地下一层,为读者提供上千个寄存柜,并开设读者餐厅、咖啡厅。

  “图书馆不仅是借阅图书的地方,更应是读者感知文化、交流文化、体验文化的精神场所。应用人文精神来提高大众文化品质,引领大众文化的走向。”张伟说。

  “走遍全球你会发现,图书馆往往是一个城市最值得骄傲的公共建筑。它可以体现独特的文化特色,还可以成为展示历史文化的标志。”吴建中说。

  “文化咖啡馆”

  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上网”成为人们最常见的休闲方式,“阅读”排在第四位。而在公众最喜欢光顾的公共休闲场所中,“图书馆”排在“公园”和“旅游景点”之后。虽如此,“阅读亚健康”现象仍让专家思考:如何让阅读更好地融入现代人生活,如何把公共图书馆打造成“文化咖啡馆”、让人们“爱上阅读”?

  “首先要在创新服务上下功夫,以针对性的服务吸引不同读者群。”张伟说。例如,浦东图书馆的儿童阅览室地面呈卡通红色,沙发和坐椅是定制的“特小号”,还有铺设地毯的亲子阅览区;网虫带着笔记本可无线上网,有线加无线的信息网覆盖全馆所有空间;需要检索服务的读者可到五楼专题博览区,专业人员将提供各项专业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方便读者在浩瀚的“书海”中轻松快速找书,浦东图书馆的入库图书安装了智能芯片,通过“GPS导航”来锁定图书的具体位置。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陈力说,图书馆其实可以扮演“公众交流场所”的角色。以前大家公共交流的场所可能是戏院、茶馆,但现代图书馆配套设施更为健全,将来会越来越有魅力,成为新的“文化咖啡馆”。

  “以前大家觉得图书馆的大空间还有些资源浪费,其实不然。这是一个交流聚会的场所,把大家吸引过来后,人们就会交流、相互感染,看到周围的人在读书,自己会不自觉地去找书看,慢慢就养成了阅读的习惯。这便是公共图书馆对社会文明的一种促进。”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系主任范并思说。

  □罗争光 李 烁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