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批评家的公信和权威受到挑战——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全媒体时代批评家的公信和权威受到挑战

2010年10月26日 10:09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文学生产、消费场所发生了变化,文学批评的方式和渠道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尤其是网络发展带来了全民批评话语权时代,谁都可以发表批评的声音。在这样的处境下,批评家的位置在哪里?文学批评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在日前举行的首届“今日批评家”论坛上,一批“70后”的年轻批评家在感受到危机的同时,也对“全媒时代的文学批评”展开讨论。

  批评的声音关乎文化生活品质

  作为上一辈批评家,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认为,重视和加强文学批评,对建设健康的文学生态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过,他告诫大家:一个年轻的批评家要成长起来,或者要为公众所知,确实比作家花更长的时间,历经更艰辛的过程,批评家的道路是由一篇篇文章扎扎实实铺出来的。

  李敬泽认为,我们日复一日的文学生活质量有日益低落之嫌。现在的文学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嘈杂的声音,越来越需要批评家明晰的声音,但现在这种声音越来越少,越来越薄弱。在网上经常是一哄而起,大家热闹一下拉倒。热闹当然是好事,但如果文学生活就是由这种毫无文学思想和艺术质量的热闹构成,那么,中国文学的发展,文学的环境,文学生活的品质都会越来越有问题。

  批评家的公信和权威受到挑战

  全媒时代,批评家的公信度受到质疑,权威性受到了挑战。媒体人刘春认为,批评家的问题也比较大,是一些批评家缺乏操守,喜欢炒作。

  现在诗歌界 “流派”遍地走,“名词”满天飞。近几年比较流行的是“草根写作”“垃圾派”“低诗歌”“第三极”等等,最近又出现了一个非常火爆的“新红颜”。这些命名,经得起推敲的并不多,甚至已经成为笑话。刘春认为,出现这样的情况,批评家难逃其咎。一方面表现在很多时候,批评家不愿意得罪人,明知道有问题,但不敢说,甚至出于情面,反过来想方设法为那些命名编织理由。另一方面,某种哗众取宠的命名就是批评家提出来的,这些批评家不在乎常识,依靠他们利用媒体的方便和话语优势,什么方式能吸引眼球,他们就怎么做。

  鲁迅先生说过,希望刻苦的批评家来做剜烂苹果的工作,这正如 “拾荒”一样,是很辛苦的,但也必要,而且对大家是有益的。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一些批评家明知道苹果有点坏,但不愿意花精力把腐烂的部分剜掉,甚至他们还利用媒体的力量把坏的说成好的,把腐烂的那部分掏出来给人吃,这样做的结果,加重了读者对文学理论和理论家的不信任。

  引领文学趣味是批评家的责任

  长期以来,文学批评被分成学院批评和媒体批评,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副教授张念不认同这样的划分,她认为,批评只有好的批评和坏的批评之分。有种批评家是比较纯理论化的;还有一种批评家,就是直接做现场的像魔兽世界的圣斗士,他的敌人是现在特别败坏的文学趣味,这种批评家有趣味的引领作用。在90年代我们看杜拉斯的作品成长,现在的白领人手一本杜拉拉,这是完全不一样的。这种趣味的引领,也是批评家该做的活。

  李敬泽提出,当下文学生活对每个人来说确实是一个考验。面对现代这些乱七八糟的场面,如何大胆地、自信地、有力地作出判断,这确实对我们是另外一种考验,是一种素质的要求。很多文章都特别好,特别学术。但我希望,在那么学术,那么好,那么深邃以外,能不能用来影响我们的作家,影响我们的读者。人类为什么需要文学批评?说到底因为它是我们文学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非常重要的因素。他希望青年的批评家们积极介入到文学生活中去,保持一个敏锐的、活跃的、介入性的,甚至是战斗性的姿态,真正成为现代文学生活中的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一个非常重要的声音。  (记者 姜小玲)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