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生态环境文学创作中,郭雪波的小说卓尔不群,这位出生于内蒙古科尔沁沙地的蒙古族作家,始终关注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在其长篇小说《大漠魂》《狼孩》《沙狐》《银狐》等十余部作品中,用自己的笔叩问人类生存价值,直击生态危机根本,呼唤人与自然和谐。这样一位致力于生态环境文学创作的作家,对于城市和读书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近日,郭雪波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作家的社会良知驱使我关注生态
辽沈晚报:为何独独钟情于生态环境文学创作?
郭雪波:两个原因,一个是我因为我从小生活在内蒙古的东部的科尔沁沙地,到现在我还每年都会回到故乡呆上2个月左右,我爱这片土地,但我眼看着她从草原变成了沙漠,我熟悉的环境变化如此之大给我印象上的冲击力很大。另一个原因就是我是学戏曲文学的,而小说创作中的根本要素就是熟悉些什么。在1975年之前我并没有进行生态文学创作的意识,但从1975年开始研究,便一发不可收拾,调查、研究、写作现在已经成为了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这只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该尽一己之力去做的。
辽沈晚报:对于现在的生态环境怎样看待?
郭雪波:老子讲求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中未强调开发,但当西方文明入驻以来,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也有用武力征服自然带来的恶果,现代文明究竟应该是快速的前进还是缓慢前进,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是一个需要反思的问题。现在困扰人们的环境问题如矿产开发过度、温度升高、冰川消失、雪山融化等等都跟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很大的关系。
辽沈晚报:您认为生态环境文学在整个文学大环境中现状如何?
郭雪波:文学与政策也是有关的,现在生态环境文学在整个文学中关注度还不够,很多人只通过文字而不是亲身体验,很难理解其中的深意。而且写生态环境文学并不“讨好”,第一是主流文学并不认可,再者就是对于社会建设它并不讨好,不会产生经济利益。我写生态环境文学只是为了表达一个有社会良知的作家对社会和生态的见解,不存在任何的功利目的。希望能用我的笔去呼吁、反思,在我的作品《银狐》中就是为了寻找这种思想,文学并不能挽救世界的生态环境,只希望这种呼吁的声音能传达给更多的人。
多看中外经典可以缓解压力
辽沈晚报:您是不是一直很向往草原上那种不羁的生活?
郭雪波:虽然在北京了这么多年,但我仍然是个生活在北京的边缘人物,融不进都市的浮躁生活中。城市就像围城一样,没有进入围城的人想进来,可一旦进入了城市就再也无法摆脱。现代城市建设的速度很快,反而会欲速则不达,不断的膨胀很大程度上是靠生态环境的牺牲和破坏来成全的。我自己的心里是很向往从前草原上不羁的生活,直到现在我还会每年都回内蒙古生活2到3个月,享受那份心灵的安详与自由。
辽沈晚报:您平时喜欢阅读一些什么样的作品,能为现代置身于城市快节奏中的人们推荐几本您喜欢的书籍吗?
郭雪波:越是生活在快节奏下的人越需要慢节奏的书,年轻人不要只看韩寒、郭敬明等一类畅销书作家的书,应该多看古今中外经典,既可以缓解压力,还能学到深奥的智慧和思想。
在我年轻的时候就很喜欢看俄罗斯文学,其中的普希金的《叶甫根尼·奥涅金》、《上尉的女儿》,屠格涅夫的《罗亭》、《父与子》,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复活》等等都让我收获到了纯情、纯理和智慧。
后来我又读了法国梅里美的作品,对考古、宗教、历史的知识都是一种积淀,雨果、巴尔扎克的作品我都很喜欢,还有美国的海明威、杰克·伦敦、福克纳的小说都让我收获颇丰,现在我就重读梅里美的小说,看过了无数遍,还都能从这样的经典中得到启迪。
见习记者 王莹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中江】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