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继乏人,景泰蓝前景黯然?
10月25日,首届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景泰蓝获奖珍品展在省城文庙拉开帷幕。作为中华国粹,景泰蓝的工艺之精美令人啧啧称奇。但是,这门经过600多年发展、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老技艺,如今却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景泰蓝的出路何在?记者在展览现场,采访了中国仅有的4位国家级景泰蓝工艺美术大师之一的钟连盛。
108道制作工序繁复至极
与市面上纪念品市场流通的景泰蓝不同,真正的景泰蓝是一种纯手工制作的工艺品,制作工序繁复至极。展览中,钟连盛现场展示了景泰蓝的制作技巧,让观众叹为观止。
景泰蓝是铜胎制器,先要做好铜胎造型,然后由掐丝艺人根据设计好的花纹粘在铜胎上,“有时候一件器物,光掐丝就要忙上几个月。”记者在钟连盛事先准备的铜胎上看到,一根根一毫米左右的铜丝被加工成了一颗颗细小的桃心形状,密密麻麻地排列在铜胎上,足有上千个。
“掐完丝后,要放入600℃-800℃的高温炉中烧焊两遍,然后经过酸处理,进入点蓝上色阶段。”钟连盛一边给铜胎上的竹子造型上色,一边介绍道,“酸处理的过程对于艺人来讲最痛苦。因为需要把铜胎放入水中不停地冲洗,艺人们的双手常年泡在水里,关节都变了形,一到变天就特别疼。”其实,每个制作环节对于艺人来说都是一道坎儿,要说完成108道工序,得经受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折磨。”
年轻人多数不愿学
此前,在全国范围内,国家级的景泰蓝工艺美术大师仅有5位。不幸的是今年上半年,国家首批非遗景泰蓝传承人钱美华大师因病去世。业内人士因此担心,这项令中国人骄傲的技艺也许不久以后会失传。“就拿北京来说,现在在一线干活的,50岁的算是年轻人,年龄更小的很难找。”钟连盛大师忧心忡忡地说,现在在做景泰蓝的师傅,很多是退休后返聘的老同志,即便这样加起来也不过十来人。要培养新人,可不是那么容易,因为要想学会这活儿,怎么也得三五年,累且不说,收入也低,年轻人根本不愿意干。
显然,景泰蓝技艺在传承上已经陷入危机。对此钟连盛略显无奈,不过有一点令他欣慰的是,目前他收了3个学美术的徒弟,他希望徒弟们能坚持下来,继承他的衣钵。“当然,要是有山西人愿意拜师学这个,我肯定不拒绝!”
品牌保护刻不容缓
头戴金冠的朱雀鸟,被制作成“鸟杯”,造型宛如少女曼妙腰身的“馨蕾花插”,而且在花蕾侧面翻转的叶片上还镶嵌着小巧的花熏……在景泰蓝市场,大多都是小作坊生产出来的作品,像此次展览中带来的珍品,可谓少之甚少。此次展览共展出38件景泰蓝珍品,均出自钱美华、张同禄、钟连盛3位国家级大师之手。
据钟连盛介绍,古代景泰蓝几乎都是宫廷专用,很少流落民间,这就为景泰蓝艺术品收藏开创了有利条件。“我们做一件景泰蓝,会花费几个月甚至一年时间,出精品的周期会更长,所以让很多小作坊钻了空子。”钟连盛说,小作坊可以用低廉的成本做出景泰蓝,虽然比较粗糙,但收藏者并不太会辨别,因此要想让景泰蓝艺术真正发扬光大,在走市场的同时,品牌保护不容忽视。”
记者 孙轶琼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中江】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