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文化新闻

专家建议洛阳铲申遗:既是考古工具 又可盗墓

2010年11月04日 09:39 来源:法制日报-法治周末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洛阳铲的“非遗”梦

  洛阳铲既是盗墓工具,又是考古工具,还被应用于国家基本建设、科研和工业上。长期以来,其生产经营处在民间手工作坊的原始状态,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

  二○○九年七月,考古、文博专家建议将“洛阳铲制作技艺”作为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项目,到目前仍然进展缓慢

  将洛阳铲申请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难度很大:一是由谁申请;二是传承人是谁?

  法治周末记者 孙继斌

  一把洛阳铲,刺破阴阳界。

  历史上很少有一种工具会像洛阳铲那样有那么多的故事和神秘传奇,既是盗墓工具,又是考古工具,而且最终还被应用于国家基本建设、科研和工业上。

  洛阳铲,又名探铲,一种考古学工具,为一半圆柱形的铁铲。一段有柄,可以接长的白蜡杆。使用时垂直向下戳击地面,可深逾20米,利用半圆柱形的铲可以将地下的泥土带出,并逐渐挖出一个直径约十几厘米的深井,用来探测地下土层的土质,以了解地下有无古代墓葬。

  洛阳是洛阳铲在中国的唯一产地,这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产品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记者了解到,长期以来,洛阳铲的生产经营处在民间手工作坊的原始状态,虽不至于很快工艺失传,但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基于这个考虑,从2009年7月开始,当地一些考古、文博专家建议将“洛阳铲制作技艺”作为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项目,当地文化文物部门也做了工作,但到目前仍然进展缓慢。

  【洛阳铲来历的两个版本】

  对于洛阳铲的来历,目前并无定论。

  一般而言,有两种主要说法:一种认为洛阳铲产生于明代中叶,洛阳系六朝古都,而且附近的邙山陵墓群众多,所以盗墓事业异常发达。

  明代由于对外贸易的兴起,古董、殉葬品的市场需求兴旺,所以盗墓事件频发,因此出现了这种盗墓利器。

  洛阳古代石刻艺术馆原馆长赵振华是研究洛阳铲的专家,他曾花费3年时间对洛阳铲及洛阳的盗墓史进行过调查。

  据他研究,明代万历年间,浙江海宁人王士性曾在河南做官,他见多识广,周游全国,写了一本《广志绎》,记录各地风俗。该书卷三记录到:“洛阳水土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辘轳及绠者有长十丈者。然葬虽如许,盗者尚能以铁锥入而嗅之,有金、银、铜、铁之气则发。周、秦、汉王侯将相多葬北邙,然古者冢墓大隧道至长里馀者,明器多用金、银、铜、铁,今三吴所尚古董皆出于洛阳。”文中还提到一些出土文物。这应该是最早关于洛阳铲的文献记载。

  赵振华介绍说,据此看来,明代时洛阳就有盗墓风气。而王士性所记的“铁锥”,能深入土中及墓里,应该就是几百年前洛阳曾经用过的专门用于探墓的铁铲。

  赵振华还介绍说,洛阳地区的农民,在秋末冬春农闲时节,有的在野外寻找中药材瓜篓和它那入土颇深的块根,就拿这种铲子顺藤向地下挖洞探取,比铁锨等工具省力便利。据说,20世纪20年代,洛阳东汉太学石经就是这样发现的。挑担子的小贩也随身带着它,逢集赶会,拿来在地上打洞立杆,搭风雨棚。这种铁铲在洛阳已用了几代。

  而另外一种说法是,洛阳铲的发明时间晚很多,大约是上个世纪初。发明人系洛阳附近农民发明家和盗墓人李某。

  大部分盗墓贼都不是专职人员,他们平日的身份大多是农民,在农闲时节才会去盗墓。李某就是这样一个兼职的盗墓贼,他喜欢通过改良技术提高“生产力”。

  据说,在上个世纪20年代,李某看到有人在用半圆形的瓦铲在地上打洞盖房子,抽出时能带出相当数量的土来。出于“职业”敏感性,他认为这种铲子可以在盗墓中发挥积极作用。于是找到一个姓孙的铁匠做了一把,这种工具在用来盗墓挖坟时果然非常好用,效率一下子提高不少,很快就在盗墓业内传开。

  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根据,但多数专家认为前者更为可信。后者只是传说。

  据记者了解,在现在的马坡村,李某和孙姓铁匠都有后人。

  【洛阳铲的奇巧与恶名】

  洛阳文物专家、洛阳第二考古工作队研究员蔡运章是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成员,他曾几次做客央视,介绍洛阳铲的历史。

  蔡运章向记者介绍,清末民初修建的卞洛铁路和洛潼铁路经过邙山南麓,发现许多古墓古物,很多外国人大量收购,于是当地村民大肆盗墓,洛阳铲被广泛应用。

  对此,赵振华介绍得更为详细,他说这种半截筒瓦样的铁铲能够深刺入土和起土,村民借用其特性来探寻古墓。长期实践后,积累了丰富经验。具体用法是:将铲子打入地层提起后,从铲子的内弧面可以带出地下原有的土壤,通过对土壤的结构、颜色、密度和包含物等情况的辨别来判知地下有无古墓、古文化遗存及遗迹的范围、形状等。如果是自然土,就是所谓的“死土”。如果是人工扰乱过的土,叫“活土”,是包含有考古信息的土,内行人据此可以判断是不是墓土,通过钻探墓形以推测其大致年代。

  洛阳铲操作简便,只需在地面打一个小小的洞,就可以把从地表到地下十几米深的土取出以便辨认,而且对文物的破坏又最小。这样的取土、探墓能力,是一般铁锨、铁镐等工具无法做到的。

  神奇的洛阳铲风行一时,由此加剧了当地盗掘古墓的狂潮。数十年间,使得中国古墓葬最集中的邙山地区十墓就空,古物大量外流。洛阳铲由此恶名远播。

  【洛阳铲的改邪归正】

  蔡运章表示,虽然洛阳铲背负了不少恶名,但同时也是进行考古和文物保护的最好工具。

  洛阳铲是如何从盗墓工具变为最好的考古工具的呢?

  据记载,早在民国时期,考古工作者从盗墓者那里受到启发,就将其应用在考古上了。

  最早将洛阳铲改邪归正的是考古学家卫聚贤,他发现了这种工具之后马上意识到其在考古上的价值,并且积极推广在考古活动中使用。1928年,卫聚贤在他的《中国考古学史》一书中写道:“用铁铲曲为多半圆洞形,置长木柄,在地上隔五尺凿一洞,因持铲凿地,土攒入铲中,用手将土取出,看土为活土死土。所谓死土,即天然的地层,活土是地层混乱,地层混乱由于曾掘地埋人,将土翻过所致。遇见活土,凿能容身的大洞而下,十九必得古物。”这段文字清楚记载了洛阳铲的形状和使用方法,是明确介绍洛阳铲形状和功用的最早的文献记载。由此也可见,在民国时期,洛阳铲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

  据赵振华向记者介绍,洛阳铲“铁锥”、“铁铲”,洛阳百姓称之为“瓦铲”、“瓦垄铲”、“瓦垄锨”。后来人们也将其称为“探铲”,这是钻铲的简称。1955年的《文物参考资料》正式将其定名为“洛阳铲”。

  基于它的实用性,著名考古学家夏鼐肯定了其在考古调查工作中的作用,于是,在1958年出版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的《考古学基础》一书中,洛阳铲被正式作为田野考古工作者的特备工具,在教科书上划出图形,介绍其使用方法,向全国推广使用。如此形成了中国独有的考古钻探技术,也成了中国考古钻探工具的象征。

  赵振华说,1972年9月,由夏鼐率领的中国考古代表团应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大学的邀请,参加首次伊利里亚人研究会议时,向邀请方赠送的礼物就是一把打造精致的洛阳铲。洛阳铲由此走向世界。

  而蔡运章介绍,自上世纪50年代初期全国文物系统在洛阳举办考古训练班以来,洛阳铲被确定为全国文物普探工具,见证了几代中国考古学家的成长,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工具。上世纪90年代,有位美国教授曾将“荷兰钻”和洛阳铲进行过比较,结论是洛阳铲更胜一筹。可以说,在世界范围,洛阳铲也是最好的考古工具之一。

  【申请“非遗”只是梦?】

  现在,洛阳铲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考古、钻探、建筑等领域。

  现代技术条件下,洛阳铲也改变了不少,由于过去用的木杆太长,勘探考古携带不便。而现代洛阳铲与时俱进,采用螺栓固定钢管作为铲杆,可以随意加长而且携带方便。另外,为了建筑和工业勘探的需要,洛阳铲也出现了电动版本,完全就是个U型钻头。

  如今的洛阳铲已经被商家做得更加完善,携带方便。结构上基本可以分为几个部件:铲头、配重杆、加长杆、吊环、安全绳以及携带包六大主要组成部分。以环环有丝扣的方式连接起来。有的还做成了旅游纪念品。

  马坡小李村,洛阳铲的诞生地,即使在今天,这里仍是正宗上乘洛阳铲的出产地。记者日前来到小李村,据了解,马坡村和小李村其实是一个村,准确的应叫马坡村,回民居多。现在的马坡村,出名的不是洛阳铲,而是它的烧烤。记者来到村里,到处都是烧烤的招牌。但在村头,仍能看见出售洛阳铲的广告。老葛就是几家还在做洛阳铲的铺子之一。

  60多岁的老葛说,村里现在只有三四家还在做洛阳铲,他算是其中比较年长的了。记者看到,在他的铺子里,各种尺寸的洛阳铲都有。最便宜的四五十块钱一把。当记者提及洛阳铲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他说他知道,但不愿掺乎其事。

  对洛阳铲最有研究的赵振华认为,现在,在加工洛阳铲的过程中,虽然下料、段坯、成型、磨刃等粗重活已改用切割机、汽锤、砂轮等机械制作,但成型后的捏窍、淬火后的修整等工序,却还是手工作业。

  有当地人认为,正是由于洛阳铲乃手工制作,在关键工艺上需要积累多年的实践经验。随着马坡村和小李村年轻一代生活状态的改变,近年来,洛阳铲的制作开始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甚至有人悲观估计,二三十年后,正宗洛阳铲就会面临失传的危险。

  赵振华认为,洛阳是洛阳铲的唯一产地,而洛阳铲是考古界的必备工具,这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产品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

  基于这样的认识,当地文博界认为,可以把“洛阳铲制作技艺”作为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项目。并在2009年7月予以了启动。蔡运章对此表示,确有此事。

  但总体说来,目前这些还仅仅是想法。洛阳市文化局社会文化科科长韩向阳同时也是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的副主任,据他介绍,将洛阳铲申请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事,专家们探讨过。但难度很大:一是由谁申请;二是传承人是谁?

  2009年,有关部门准备让市考古工作队作为申请人进行申报,但最后还是停了下来。原因就在于不好认定洛阳铲的传承人,考古工作队担心因此会引发纠纷。

  看来,洛阳铲的“非遗”申请路漫漫其修远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