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矮的平房围成一处安静的院落,门外宽阔的马路上车水马龙,位于成都市十二桥街的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显得那样神秘。就是在这个院落里,隐藏着一处面积超过15000平方米的商周时期文化遗存——十二桥遗址。
近日,在省文物局提出的大遗址保护成都片区名单中,十二桥遗址名列其中。与此同时,经过20多年的研究,考古发掘报告《成都十二桥》终于面世,在书中,考古学家对十二桥遗址作出了最新解读。
新解读一:
与三星堆文化属同一文化
当年发现十二桥遗址的情形,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书记张肖马至今记忆犹新。20多年来,正是他和成都博物院副院长江章华等近十位考古学家整理编著出考古发掘报告《成都十二桥》。“1985年底,成都市干道指挥部修建自来水公司和煤气公司综合大楼,挖地下室时,在地下约4米深的地方出现了许多陶片和圆木构件。”当时还在成都市考古队工作的张肖马与其他考古工作者赶到现场查看后,认为是一处重要的古代文化遗址。“自来水公司和煤气公司综合大楼后面部分没有再修,就成了如今看到的样子。”
十二桥遗址从1986年-1989年分两阶段又进行发掘。随着众多陶器、石器、骨器、卜甲等遗物的出土,遗址给考古工作者带来越来越多的惊喜。最终,考古工作者推断:这是一处商周时期的重要遗址。“出土的陶器以夹砂褐陶和夹砂灰陶为主,少量泥质灰陶和泥质褐陶。”张肖马说,虽然大都残破,但能判别出器形,小平底罐、尖底盏、鸟头柄勺等,具有浓郁的古蜀文化特色。如今,学界认定“有别于中原地区以及其他地区同时期文化的具有典型地域特征的陶器群”。它们所表现出的文化类型,也被学界命名为“十二桥文化”。
有学者认为,大约在公元前12世纪-10世纪,作为大型都城的三星堆发生了重大变故而荒废,古蜀国政治中心从三星堆转移到了成都。因此,十二桥文化是三星堆文化衰退之后的延续。张肖马认为:“十二桥文化与三星堆文化属于同一种文化,是三星堆文化的晚期部分。”
新解读二:
干栏式建筑这样构建
“当时发掘了1800平方米,所有探方中全是密密麻麻的木建筑构件,着实让人吃惊。”张肖马说,由于大面积木结构建筑遗存的发现,从而填补了我国建筑考古史的空白。
之前,考古界发现的唐代前的木结构建筑,都没有基础以上的部分。但在十二桥遗址发现的木结构建筑,基本都保留了梁、柱、横木等基础以上的构件。
1987年,考古工作者根据发现的木结构建筑构件,复原了一间屋子。“当时只能推断是干栏式建筑。”张肖马告诉记者,为了不改变遗存的生存环境,1989年就对十二桥遗址进行了回填保护。
如今对建筑构造有了准确认识,先是打柱桩,再在柱桩上架网格状的地龙骨,然后铺上木板,“这样就可以把建筑的地面抬高”。地板上再打柱子,四周的墙壁也是用木构件做成网格状,然后铺上竹篾夹草的墙体。屋顶是两面坡的斜屋顶,也是用竹篾夹草做成的。“这样的房屋冬季保暖,夏季通风。”这些干栏式建筑一间接一间,呈“T”型分布。
为什么会修建干栏式建筑?张肖马解释,古郫江自成都市西北九里堤向南流,到今通惠门折而向东流,这些房屋都修建在古郫江以西。由于临河,所以要修建高一些,以防潮湿。“但是,这些房屋最终也毁灭于洪水。”原来,考古学家从木构件的分布判断,木构件呈西北至东南走向,中间存在一条略带弧形的通道,这就是洪水冲刷的痕迹。木构件没有找到火烧的痕迹,所以最终推断是在洪水中冲毁倒塌。
在十二桥遗址还发现了地梁式建筑。可惜的是,地梁式建筑只保留下基础部分,考古学家仅能找到柱洞。“这些柱洞排列整齐,地梁有0.4米多宽、0.2米多厚、12米长,可以推断是宫殿建筑的廊屋部分。”令张肖马遗憾的是,由于地梁式建筑的考古资料太少,这座宫殿无法复原出来。
新解读三:
数十个遗址连接成十二桥遗址群
20多年来,在十二桥遗址周围不断发现了众多古遗址,均表现出与十二桥遗址相同的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因素。“以十二桥遗址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在成都金沙村、黄忠村、抚琴小区、新一村等地都发现了同时期遗址。”张肖马说,数十个遗址连接成十二桥遗址群。
其实,在更远的新繁水观音遗址、雅安沙溪遗址、汉源桃坪、麦坪、麻家山等遗址,考古学家都发现了与十二桥遗址相同的文化因素存在。
张肖马说,十二桥遗址群分布在古郫江西岸,即今成都市区的西面,这与古蜀人的迁徙有关。“大多数学者认为,古蜀人是山地民族进入平原。”所以,古蜀人从岷江上游向成都平原迁徙时,首先进入的应该是成都平原的西面。
“十二桥遗址和金沙遗址等应该是连成一片的。”在张肖马看来,3000年前,十二桥遗址群所在地就是一个很大的聚落,也可能是一个城。在宝墩遗址、三星堆遗址等都已经发现了城墙,找到了城址。由此推断,古蜀人应该是会筑城的,那么在金沙遗址、十二桥遗址也应该有城墙、城址的存在。“也许这就是3000年前的成都城。”
[延伸阅读]
3000年前,成都平原就有云杉
在对十二桥遗址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考古学家引入了孢粉组合与环境分析的方法,还原出3000年前在成都平原生存的植物。
考古学家选择了遗址内5米厚的一个剖面取样,共分析了40余件次孢粉样。鉴定 后 发 现,3000多年前成都平原的植物已经有松属、云杉属等86属、96种。“起初,这里是大片森林,主要是针叶林和阔叶林,有云南松、云杉、冷杉等等。由此证明受冰后期的影响,成都平原气温比较寒冷,所以才会有耐寒针叶植物分布。”张肖马说,后来,随着气温逐渐回升,蕨类植物开始迅速发展起来,但气温还是比现在稍低。时间逐渐推移,草本植物大量出现,还出现了环文藻、水蕨等水生植物及藻类植物。最后,禾本科植物发展到高峰。
张肖马认为,从禾本科植物处于优势可以看出,成都平原有悠久的农业历史,表明3000年前成都平原就有部落聚居,并从事农业蚕桑和丝织,大量的禾本科花粉可能就是耕作区的产物。随着地层上孢粉的减少,证明当时十二桥已经被作为居住区了。即使如此,禾本科花粉仍占优势,说明成都平原的农业发展长盛不衰。
记者 陈四四/文
参与互动(0) | 【编辑: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