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11月7日电 题:中国博物馆30年“蓄”民族智慧“续”社会活力
中新社记者 邹瑞玥
素有“博物馆界的奥林匹克”之称的国际博协第22届代表大会暨第25次全体会议将于11月7日至15日在上海世博中心举行。来自全球五大洲12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3360余名博物馆馆长、文化遗产专家、博物馆研究者将汇聚申城,以“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和谐”为中心主题,进行交流探讨。
在这个国际博物馆领域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盛事开幕前夕,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接受了中新社记者的专访,勾画出中国博物馆事业百年来的发展足迹。
1905年,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创建的南通博物苑,被视为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端。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熬过战火摧残的博物馆仅剩21个。而今,中国的博物馆已达到3000多个,并继续以每年100个以上左右的速度增长,这意味着平均每3天就会有一个新的博物馆诞生,在世界博物馆发展史上是罕见的。
与博物馆事业打了20多年交道的宋新潮,把新世纪10年视为中国博物馆发展的“黄金期”。除了原有省级以上博物馆的扩建、新建,一大批市县级博物馆雨后春笋般涌现;各行各业都注重收集保护本行业的文化资源,银行、金融、航海印刷、纺织等各种中国行业博物馆纷纷成长起来;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与文化保护意识的“驱动力”,推动了文物建筑及遗址博物馆的蓬勃发展。改革开放后,伴随着收藏热的兴起,民间资本涌入使得民办博物馆迅速成长。
悠久的中华历史文化,是中国博物馆发展得天独厚的资源,也一度导致了历史博物馆“一家独大”。过分注重文物收藏、研究,而忽视了它“教育、学习”的功能。在宋新潮看来,把博物馆与“历史”、“藏宝地”划等号,是很大的误解。
2008年起,中国博物馆、纪念馆开始免费对公众开放。近年来,中国的一些博物馆结成博物馆联盟,支持博物馆向社区基层发展。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个政策带来的效果是不可估量的。博物馆的定位从收藏研究逐步转向突出文化传播、宣传教育和休闲娱乐功能,许多人借此对国家、环境、个人生活都有了全新的认识。
宋新潮说,博物馆承担了对公民的教化作用,把人变成高尚的人,消除隔阂,维持社会和谐,这是“博物馆致力社会和谐”的核心内涵。
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不仅限于此。它收藏的古人智慧,触发了今人的设计灵感;对旅游相关行业的带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以博物馆为中心的文化圈,带动周边的商业和社会活动,在改造文化环境的同时,也为社会福利、社会就业等经济问题的解决作出了贡献。
以往的国际博协大会主要集中在欧美举办,今年首度选址中国,无疑是对中国博物馆事业的肯定。上海世博会以江南造船厂厂房改建的展馆,便是对城市遗迹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如今中国博物馆的发展主流,已从传统的综合、社会历史等类型,转向更为丰富的艺术、科技、民俗、生态等专题博物馆类型,形成类别多样化的博物馆体系。由工业旧厂房改建而成的博物馆和创意园区,正续写着中国城市的活力。宋新潮说,除了城市,偏远地区村落也可以变成生态博物馆,保留原汁原味的生活方式和山群水系,也记录着人与人、人与外界关系变化的过程。这些都将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式博物馆”。
宋新潮表示,未来中国将充分发挥现有博物馆展示、教育功能,把数量增长放在次要地位。同时加强政策、项目和经费支持,加强对博物馆专业人员的培训,让更多的省级博物馆可与国外交流办展,跻身世界一流博物馆之列。
参与互动(0) | 【编辑:闻育旻】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