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rayapp涓嬭浇 文化新闻

梁从诫倡导环保近似“寒酸” 曾为河床干涸斥官员

2010年11月08日 10:30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悼念梁从诫
襁褓中的梁从诫和母亲林徽因。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上月底,和疾病抗争了多年、享年78岁的梁从诫,终于撒手人寰,在北京去世。

  梁从诫是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儿子,梁启超的孙子,这很多人都知道。

  但梁从诫是国内首个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创建者,这很多人还不太知道。

  以公民的名义为环境发声,为自然请命,梁从诫在中国是先行者。

  有人评论说,在这个环境异常脆弱的社会,梁从诫是一个坚强而固执的存在。

  出身名门的梁从诫,显示了现在人群中很稀有的一种“清雅之气”:执着于心仪之事,淡然于所处之世。

  是历史学家

  更是“自然之友”

  梁从诫的本行是历史。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作为中国建筑领域的巨擘,当初对儿子梁从诫的人生规划是期望他也能成为建筑专家。给他起名“从诫”,就是希望他能成为像北宋李诫那样的建筑名家。后来梁从诫考清华大学建筑系时差了6分,才改学历史。当时就在清华建筑系任系主任的梁思成也没向儿子“援手”,在录取上给一点“方便”。

  从北大历史系研究生毕业后,梁从诫在云南大学任过几年教,后来就在北京国际关系研究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先后做研究和编撰工作,直到退休。

  作为名门后代的梁从诫,一直是无党派人士。虽是第七、八、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但梁从诫甚少哗然于公众视线聚焦场合,很是隐身于世,直到他创办中国最早的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

  在梁从诫看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中国,环境的恶化已经堪称“致命”;“人口之多”、“经济活动规模之大”、“加之对于千百万普通中国人来说,那种追求物质享受和舒适,甚至渴望‘速成富翁’的冲动”,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未曾有过”。  

  1993年,一群深怀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聚集到一起,讨论他们能为改变这种现状做点什么。“自然之友”就这样诞生了,而梁从诫是其中的领头人。

  “使人民意识到我们所面临的危险,认识到‘泰坦尼克号’前面的冰山,并让他们想一想,我们应当一道来做些什么,以拯救我们共同的未来……”梁从诫后来这样描述作为历史学家的他给自己确立的 “自然之友”的使命。

  温文学者

  成了“火爆老头”

  据“自然之友”的同仁回忆,梁从诫倡导的环保行为在很多人眼里近似“寒酸”。他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印在用过的废纸上,事先剪成一小叠,做成“名片”。每次外出吃饭,即便是赶赴香槟酒晚宴,他都随身携带一个大布袋,里面装着勺子、筷子。他拒绝纸巾,只使用一方发黄的白手帕。

  到过“自然之友”的人都知道,那里的工作人员待客,只倒半杯水,“免得浪费”。办公室里的打印机、文件柜、保险箱是梁从诫的朋友淘汰下来的。黑色的沙发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椅子套则是工作人员在家里缝好带来的。即便是梁从诫的生日,工作人员亲手制作的贺卡,也仅是一张小小的签满名字的绿色纸片。

  梁从诫明白,环保主义者光做到“身体力行”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能力、有策略去影响他人。然而,在一个狂飙突进的物质社会,他的身影是如此孤独。

  但梁从诫坚持着。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梁从诫经常在国家机关、大学和社会机构进行演讲。有一次,全场只有5名观众。他却笑着说:“如果我能在你们5个人的心中种下5颗绿色的种子,我就很欣慰了。”

  然而,这位温文尔雅的学者,在许多场合都是“不受欢迎的人”。有一段时间,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梁从诫,是一个执拗、火爆的老头。

  在一次北京城市河道治理对话会上,他因为河床干涸的缘由,与一位北京市领导争执得面红耳赤。他当面斥责:“你这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以至于这位官员气得拂袖而去。

  有一次到川西一个小县城,他指着前来敬酒的县长,放大嗓门呵斥:“这里的水跟酱油汤一样,你们还好意思喝酒!”

  在父亲的故居

  轻吟母亲的诗作

  而在一些知交眼里,梁从诫始终保有世家子弟的优雅。即便在被病痛缠身的时候,他面对门童、服务员甚至清洁工时,都会看着对方,保持微笑,永远不忘说“谢谢”。

  他会花上很长的时间,和陌生的来访者交流关于环境、社会的看法。这些来访者里,有拿着网兜的家庭主妇、穿着文化衫的大学生、戴着眼镜的退休教师,也有卷着裤腿的农民。

  而梁从诫也始终怀念着远去的那个时代。

  梁从诫曾和友人一起探访北总布胡同的梁思成故居。看到颓败的院墙、拥挤的大杂院,梁从诫忍不住落下眼泪。指着一棵残败的马樱花树,梁从诫轻轻吟起《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那是梁从诫刚出生时,母亲林徽因写给他的诗歌。

  如今,梁从诫在天堂和母亲父亲相会了。但他的生命故事,一如母亲为他写下的那首美丽的诗篇,将在人世恒久传诵。本报记者 潘虹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