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关公共外交的探讨越来越热烈,而“公共外交”作为国家战略一部分已被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强公共外交,广泛开展民间友好交往,推动人文交流,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
有一句古话叫“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这充分说明了不同国家民众人文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同于政府外交的严肃性,公共外交往往既无任务,也不直接涉及利益谈判,所以常常可以实现充分沟通。可以尽可能地接触对方的文化,并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和逻辑来看待问题,运用灵活手段向对方表达自己。只有每个中国人心里都装着祖国,在对外交往的时候,尽量能用对方的思维和文化来表达我们自己,来解释中国的问题,才能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硬力量是展示肌肉,软力量则是触动心灵。公共外交并不是去刻板地展示文化、宣扬利益,而是真正让每一个人都能丰富情感、体会人文。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乃至融合,是一个漫长而需要耐心和创意的过程。然而也只有文化是最不含政治经济利益的、最能被广泛认可的。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和丈夫被公派赴匈牙利,经过反复琢磨与大胆尝试,我们成功地将中国京剧的旋律、唱法以及表演程式、武打技巧引入欧洲戏剧中,大大丰富了角色的表现力,开创了动作戏剧新潮流。1994年,匈牙利总统根茨特别授予我荣誉国民证章。
让对方能够欣赏你的艺术,才能喜爱你的文化;喜爱你的文化,才能真正主动地学习你的语言。要避免盲目的崇洋媚外和自我中心主义,这样才有求同存异的可能,才有赢得共识的机会。
2000年,我应邀到了美国。在5年的文化交流过程中,我尽力在各种场合传播和普及我们优秀的传统艺术。这些努力,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美国国会曾邀我给参众两院议员讲京剧知识课,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和黑格都在座。听完讲课、看完京剧表演之后,表示喜欢京剧艺术。一些议员脸上都露出笑容。
最近,我受邀协助北京外国语大学筹备成立了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并举办了2010公共外交国际论坛。我认为,高校要关注、培养的不仅仅是各个领域、各个专业的学生,而更是拥有人文情感、具备交流表达能力的全面人才。公共外交需要有“内知国情、外知世界,身段柔软、内心强大”的公众,具备能力和热情的公众,可以由倾听者、旁观者、追随者转变为行动者、创造者,进而在各个领域为中华文化和国家利益进行辩护、沟通、甚至交锋,最终达成理解和共识。
也许,只有当每一个人都有了宽容的体悟、独立的意识、善良的胸怀,当下的公共外交才能得到深层的净化与超越,每一个人乃至人类才能真正突破时空的局限,获得和谐交往、自由沟通的体验。
孙萍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参与互动(0) | 【编辑: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