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书 读好书
——专访年度十大好书评选活动评委胡洪侠
日前,记者电话采访了胡洪侠,就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的出炉过程及阅读中的一些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访谈。
记者:为什么要评选年度十大好书?榜单如何确定?
胡:深圳读书月是由深圳市委市政府于2000年创立并举办的一项大型综合性群众读书文化活动。现在的年度十大好书是脱胎于2006年读书月期间“中国首届报纸阅读文化圆桌会议”上评选年度十大好书的一个创意,评选结果出来后,这个项目固定了下来,作为常设项目每次都在读书月期间进行,由深圳读书月组委会办公室和深圳商报主办,至今已经有4届了。
当时全国每年出版的图书已经达到15万至20万种,而随着书越出越多,阅读率却没有增加,大家都觉得读书媒体应该做些什么,应该为大众提供引导性的参考书单。
当时海外媒体已经有很多类似的活动,《纽约时报》、《泰晤士报》,年度都有十大百强的评选,但是国内活动不多,可借鉴的经验不多,基本上是从讨论规则开始做这个项目。
从第一届我们就开始确定,评选图书的范围为人文社科类,原则是“专家眼光,人文视野”,也就是不以市场为影响,不以畅销书马首是瞻,完全由读书界专家确定榜单,只在人文社科范围内评选,不涉及其他内容。
评委分为专家评委和媒体评委两类,专家评委是在读书界和学术界有地位、有影响、读新书比较多的人,当年出新书的人要回避;媒体评委则从有影响的读书媒体中选出。
记者:年度十大好书评选为何会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你们是如何运作的?
胡:影响确实越来越大,我们发起这个活动后,每到年终岁尾的时候各种图书评选排行榜越来越多,大部分是由媒体做的,很多都是当初参加圆桌会议的成员。
影响力主要来源于4方面。一是深圳读书月是一个良好的平台,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京生曾经说过“深圳要因为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十大好书评选是在此平台上发展、提高,随着这个平台的发展,它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二是每年11月评选年度十大好书,虽然在时间上有点早,但是并没有因此降低质量、漏选书籍,所评书籍为前一年的12月至本年11月所出版的。因为早,当年基本上所有评选都在我们之后,会程度不同地受到影响,因为很多榜的评选人也是这里的评委,也无形中扩大了影响;三是榜单这种形式适合受众接受和传播,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人的能力、阅历无法完全把握世界,只能通过各种各样整合、过滤和筛选得到需要的信息;四是人的因素,专家的眼光,扩大了影响。选对了时间、地点、项目,那项目由谁做、怎么做将决定影响力大小。谁来做,就是这些评委,他们本身就是读书界、出版界耳熟能详的,在读书界、出版界是有说服力的。我们邀请读书界、出版界的专家名人,是在整个华文世界有影响的,不仅限于内地。而专业媒体对新书和整个出版界的动向趋势都很清楚,评委的组成为十大好书评选的影响力提供了保证。评委要独立客观,所以还包括了很多独立的书评人。
整个全程公开公正,没有任何出版社的运作、公司推手、企业赞助,全部是投票选择、公开透明的,因此受到参与者与媒体的赞赏。
我们不可能将所有好书一网打尽,但是我们所选的书一定是最好的书里面比较好的,绝对不能让差的书进来。
记者:您觉得这是一种成功的文化运作吗?可以成为一种模式进行推广吗?
胡:我觉得这完全可以成为一种成功的文化运作模式。很容易复制,有适当的人操心,不受外力的干扰,保持评选的纯粹性,制定好的规则,用心做事就可以。
记者:您怎么看现在全民阅读率不高的现象?如何改变?
胡:首先,我们的全民阅读率确实不高,我们40年前文盲率还是很高的,很多人没有学习和阅读的机会,所以跟欧美没办法比,这是文化程度决定的。第二,读书和阅读要分开。我们原来所说的阅读就是指读书,现在除了纸质书外,还有上网、手机、影像等各种载体都在提供信息,如果把这些都算在一起的话,阅读率不是下降而是在提高。很多人不读书,但都在阅读。如果只是指读纸质书的话,那阅读率确实在下降,现在途径太多了。
记者 刘颖
(胡洪侠:深圳读书月组委会委员、晶报负责人,曾任《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主编,全程参与读书月和十大好书评选活动,多次担任评委。)
参与互动(0) | 【编辑:张中江】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